材料  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们普遍有一种感觉,认为欧洲终于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德国和它以前的敌人似乎已经和解;德国人加入了国联;赔款问题似乎终于得到了解决;60多个国家已摒弃将战争“作为推行国策的工具”;繁荣程度在增长,失业率正相应下降。甚至来自苏联的消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为这个国家已于1928年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宏伟的“五年计划”。西方大多数权威人士认为这一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注定要失败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苏联人的注意力从国际冒险活动转移到国内经济发展中去。因此,“诺迦诺精神”似乎是有意义的、有内容的,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就像19世纪时那样享受几十年的和平与繁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期“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欧洲这时能安定下来”的原因。
(2)材料中“和平与繁荣”这一“感觉”逐步被现实击碎,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战争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人类在还无法摆脱战争阴影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制订有关的国际法以维持战争中的人道主义。从去年12月27日开始的以色列的“铸铅行动”给许多无辜平民造成了巨大伤亡,以色列还在此次行动中轰炸了四所联合国在加沙的学校。联合国下令组成调查组。调查依据的国际法应是
A.《战争与和平法》B.《日内瓦公约》
C.《非战公约》D.《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对纳粹战犯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决书写道:“本法庭认为,郑重废弃以战争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必然包含战争在国际法上为非法的主张;凡策划并进行这样的战争,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和可怕的后果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犯了罪”。该法庭对纳粹战犯作出有罪判决的法理依据直接来自于
A.《国联盟约》B.《非战公约》C.《大西洋宪章》D.《波茨坦公告》
当前题号:3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材料 德国由于过于修改《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减少赔款的要求被协约国拒绝,于是转而从东方寻找出路。在列宁的亲自指示下,苏俄决定利用德国和协约国的矛盾,选择有利时机,建议举行苏、德谈判。1922年4月,苏、德两国代表团会谈,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及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它因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要求。但以苏俄不得满足其他国家的类似要求为条件;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条约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一个典范。

——据马世力《世界史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巴洛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签订的意义。
当前题号:4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法奠基者格劳秀斯说:“一国之法律,意在谋一国之利益,故国际之间,亦必有其法律;其所谋者,非任何国家之利益,乃各国共同之利益也。……国际之间,必有一共同之法律,此法律在战争中,或与战争有关各事,均可发生效力。……如果不幸而爆发战争,则应当遵循国际法的规定,如不能不宣而战、要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保护非战斗人员;坚持公海航行自由的原则;要保护交战国双方外交代表的安全等等。”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提出审判和惩处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问题。1928年,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法国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明确规定不得把战争当作实施政策的工具,认定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是犯罪。
(1)根据材料一,概括格劳秀斯的主要观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当前题号:5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