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史
- 经济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文化史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古代史(学科网)
- 高考热点专题
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中央通过这一经济建设方针,旨在
A.改变人民公社体制 | B.促成经济体制改革 |
C.全面纠正右倾错误 | D.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
1952年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大批学者被迫转行或者到图书馆做资料员。调整后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从1949年的31.1%降为1965年的6.8%。这⼀调整
A.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 B.确保了人才结构的合理 |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需要 | D.符合教育⾃身发展规律 |
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 B.中共十四大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③《关税和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②④ | B.①③ | C.①② | D.①④ |
口号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口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②发展是硬道理
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①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②发展是硬道理
③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④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③② | C.③④①② | D.①④③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