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
(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当前题号:1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从1993年到1996年底,中国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实现了从发展过快到“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是没有过的,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软着陆”表明中国
A.市场经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B.积累了市场经济经验
C.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头等大事D.经济体制的转换失利
当前题号:2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如表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1949—2018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单位:亿元
年份
总额
出口
进口
顺逆差
1949
41
20
21
—1
1954
84
40
44
—4
1959
149
78
71
7
1964
97
55
42
13
1969
107
60
47
13
1974
292
139
152
—13
1979
454
211
243
—32
1984
1201
580
620
—40
1989
4156
1956
2200
—244
1994
20382
10421
9960
461
1999
29896
16159
13736
2423
2004
95539
49103
46435
2667
2009
150648
82029
68618
13411
2014
264300
143900
120400
23500
2018
305100
164200
140900
23300
 

——整理自国家统计局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当前题号:3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  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有言道“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WTO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

——摘编自唐廷伍等《中国经济改革30年—对外开放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97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经济改革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概述世纪之交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的时代背景。
当前题号:4 | 题型:材料分析题 | 难度:0.99
如表是中国1978年和2018年各项统计指标列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当前题号:5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各种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①思想领域的解放  ②经济体制改革  ③加入世贸组织  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当前题号:6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79年开始,首钢开始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方法,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生产规模迅速扩大。90年代年钢产量达824万吨,居全国第一。同时首钢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境外控股企业7家,在南美洲有首钢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向河北搬迁,河北曹妃甸成为首钢的生产基地,迁安成为首钢的原料基地,带动了河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首钢北京石景山厂区实施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2010年,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主业全面停产。首钢还与中关村软件园、日本安川电机等公司设计、开发生产集成电路、自动化系统和机器人等产品。

——摘编自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等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当前题号:7 | 题型:论述题 | 难度:0.99
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
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当前题号:8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当前题号:9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
1958年1月9日,***签署主席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这一做法( )
A.完善了城市户籍的管理制度B.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C.加强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D.调动了全民的生产积极性
当前题号:10 | 题型:单选题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