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子与细胞
- 遗传与进化
- 稳态与环境
- 生物技术实践
-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综合
- 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综合
- 酶的研究与应用综合
-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综合
- 生物技术实践综合
-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综合
- 实验与探究综合
- 生物科学与社会
某位同学在利用酵母菌进行果酒发酵,如果改成果醋发酵,不需要改变的条件是( )
A.提高温度 | B.充气口打开 |
C.更换培养液中的营养成分 | D.发酵时间 |
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避免污染,在处理葡萄时应先除去枝梗再冲洗 |
B.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
C.果酒制作所需要的酵母菌属于异养厌氧型微生物 |
D.果酒暴露在空气中容易产生酸味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乳酸 |
在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中,都要防止微生物污染,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果醋发酵阶段应封闭充气口,防止杂菌进入 |
B.腌制腐乳的卤汤中应含有12%左右的酒精以抑制细菌的增殖 |
C.利用自然菌种发酵果酒时,将封有葡萄汁的发酵瓶进行高压灭菌 |
D.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部分的盐要铺薄一些 |
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造成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
B.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 |
C.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全过程需要通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D.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质量分数为5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
二锅头作为京酒的代表,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以下关于酿造二锅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酵母菌能发酵产生酒精含量为52%的产品 |
B.可用划线法测定发酵接种所用菌液的浓度 |
C.酿酒时的环境温度不会影响酿酒进程 |
D.选用菌种的种类和比例会影响酒的品质 |
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⑴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_____________ 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_______ ,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_________ 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_ 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⑵下图表示的是泡菜中___________ 趋势。

⑶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 (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
⑴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
③将每个
⑵下图表示的是泡菜中

⑶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
泡菜(乳酸发酵过的蔬菜)是许多亚洲国家的传统食品,在发酵液中通常发现的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和丝状真菌。如图表示这3种不同微生物群中活细胞数和卷心菜乳酸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发酵液中的溶解氧随时间下降,在第22天被完全耗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值从第1天到第3天的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引起 |
B.酵母细胞从第10天到第22天的生长与发酵液中的氧气有关 |
C.酵母细胞在第26天后开始产生酒精 |
D.一些丝状真菌在低pH值下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 |
图甲为利用酵母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装置,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況下,测得一段时间内装置中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如曲线乙所示,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乙中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装置甲中O2浓度、酒精浓度的变化 |
B.用装置甲进行果醋发酵时,需同时打开阀a、b |
C.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均为30℃ |
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用的菌种不全是原核生物 |
有人就腐乳制作的传说故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豆腐长白毛,致和真苦恼;撒盐把它腌,腐乳变成宝。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所长白毛主要为毛霉菌丝 |
B.长白毛和盐腌是腐乳制作的两个关键步骤 |
C.为调制风味可在盐腌后加入卤汤,卤汤没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
D.腐乳成宝的价值在于大分子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成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
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图是腐乳制作的流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
B.加入盐和卤汤的顺序不能颠倒 |
C.密封不严会导致杂菌感染而腐败变质 |
D.高温环境下腐乳制作的时间可大大缩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