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又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
一滴纯洁的甘露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我会升华成一朵
美丽的洁白的云
技巧感悟:这首小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雪。而这时
……
试分析节选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及其审美效果。
河
我散步的伴侣,我的河,
你在歌唱着什么?
我这是多么无意识的话啊,
但是我知道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
你从我们居住的小市镇流过。
我们在你的水里洗衣服、洗脚。
我们在沉默的群山中间听着你,
像听着大地的脉搏。
我爱人的歌,也爱自然的歌,
我知道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A.第一诗节,描写了流淌的河水,给人以隽永的回味。 |
B.第二诗节,进一步写河与“我们”的关系,更真切地更直接地抒发了对河的赞美。 |
C.结尾两行诗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对山水的热爱。 |
D.“我知道”两句诗,饱含丰富的哲理,引起人们深深的联想。 |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小题1】理解诗歌的内容:这首诗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小题2】体会诗歌的意蕴:“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该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
台城上
马子华
多少悲愤去对谁诉,
深味了这天涯沦落的困苦。
不断的一缕情丝,
渺茫的千里归路。
转瞬的一瞥之间,
这江南风紧,台城的草枯。
寺上的一声声晚钟,
敲进了我心扉的深处。
一片冷落的玄武湖,
也消失了夕阳最后的步武。
阵阵风吹寒我的心,
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小题1】简析诗人在第二节是如何以景写情的。
【小题2】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主要特点。
献给贝多芬
郑敏
人们都在痛苦里哀诉
唯有你在痛苦里生长
在一切的冲突矛盾中从不忘
将充满希望的主题灿烂导出
你的热情像天边滚来的雷响
你的声音像海底喷出的巨浪
你的心在黑暗里也看得见善良
在苦痛的洪流里永不迷失方向
随着躯体的聋黯你乃像
一座幽闭在硬壳里的火山
在不可见的深处热流旋转
于是自辽远的朦胧降临
你心中
神的宏亮的言语
霎那间千万声音合唱圣曲
【小题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从“痛苦”“矛盾”“黑暗”“聋黯”等词语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身躯的残疾和内心的苦痛。 |
B.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写人们生活的苦难和贝多芬在痛苦中奋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
C.第二节中的“善良”“永不迷失方向”是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杰出成就的动力和航向。 |
D.第三节中的“旋转”“降临”“霎那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过程。 |
A.本诗深沉隽永,而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又给读者以诚挚亲切和热情洋溢之感,全诗充满了崇敬和赞美之情。 |
B.第一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贝多芬对待挫折和不幸的态度,不仅超脱痛苦,还能将其渗透到音乐中去,使之升华。 |
C.第二节用“天边滚来的雷响”和“海底喷出的巨浪”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贝多芬生命热情的巨大声势。 |
D.第三节中“随着躯体的聋黯……硬壳里的火山”一句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表现贝多芬为摆脱痛苦奋力挣扎的情形。 |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没法去遮拦,
让他直晒着长街上。
静悄悄少人行路;
只有悠悠风来,
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
半院子绿茸茸的细草,
都浮着闪闪的金光。
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
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
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
双手抱着头,
他不声不响。
A.诗中的“不能隔断”四个字把三弦声的美与力推向了极至:这声浪从土墙的阻拦下“鼓荡”出来,飞到墙外老年人的心中。 |
B.诗中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优美的三弦声反衬老年人的悲苦,正是这种不和谐给本诗增添了感人的力量。 |
C.诗歌巧思独运,三组景物依次呈现,由长街写到残院,由残院写到老年人,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 |
D.诗的音乐美令人称道,词语叠用让人听来如闻三弦弹拨,十分和谐入耳。 |
别
吴奔星
你走了,
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
在夕阳里;
你走了,
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
在露珠里;
你走了,
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
在小河里。
你走了,
笑容融化在夕阳里,
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河水里。
哪里都有夕阳,
哪里都有露珠,
哪里都有河水,
你走了,留下了整个的你!
【小题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小题2】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
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
依次地叠印出了
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
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
新的城市,
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
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
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
儿童的回转木马
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
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
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
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
是抒情的,
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
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981.11.27-12.23初稿
【小题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小题2】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