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小题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小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
【小题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客感
郁达夫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叨陪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瓴病鹤望全瘳。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注)原诗有序无题,1940年秋日作于新加坡,友人宴请并“赐以佳章”,郁达夫“依韵奉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里,闲适中透露着些许悲凉,而这首写秋的七律诗歌里,忧伤之情则更加浓烈。 |
B.此诗首句化用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
C.“梳瓴病鹤望全瘳”一句,谓病鹤以喙梳理自己的羽毛,诗人此处是以鹤自喻。 |
D.全诗最后一句意在表明自己远离祖国寓居南洋的处境,用一问句,表现了对祖国亲友的思念。 |
(3)试分析首句“百岁常怀千载忧”的“忧”都有哪些内涵?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小题1】对这首现代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离地兀立着”“纠缠在一起”形成对比,通过“树”这一形象,对现实进行思考。 |
B.诗歌语言典雅生动,“告诉”一词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风与空气”人情味,显得亲切。 |
C.诗歌结构清晰,分别写树的地上、地下形象。“但是”二字,自然地使诗意有了转折。 |
D.与《大堰河一我的保姆》一样,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表达深沉的情感。 |
【小题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2】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小题3】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小题4】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小题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
【小题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我就像是一朵云,一朵
纯白的,纯白的云,一点不见分量,阳光抱着我
我就是光,轻灵的一球
往远处飞,往更远的飞
什么累赘,一切的烦愁
恩情,痛苦,怨,全都远了
——徐志摩
此诗和杜甫的诗歌都运用了“云”这一意象,请比较两首诗中的“云”在形象特征上的异同,并简析两位作者借助“云”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沙扬娜拉[注]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意思。【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了一瞬间的感受。 |
B.第二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刻画了凉风中的水莲花摇曳多姿的羞怯姿态。 |
C.“道一声珍重”反复出现,表达出告别时眷怀依恋、难以割舍的情感。 |
D.全诗韵律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注]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市北部。1929年,***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太阳西斜时的彩虹入笔形象传神地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夏日黄昏图。 |
B.上阕从空中美景到眼前的斜阳关山,雨后群山格外苍白无力,显出苍茫的暮色。 |
C.下阕开始两句点出此词追忆的主题,这些弹洞点缀祖国河山,却显得分外美丽。 |
D.本词通过对大柏地夏天傍晚雨后的山川风景的描绘,表达出词人乐观豪迈的胸襟。 |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写出了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
D.作家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浓重地烙上了作者深深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