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台城上
马子华
多少悲愤去对谁诉,
深味了这天涯沦落的困苦。
不断的一缕情丝,
渺茫的千里归路。
转瞬的一瞥之间,
这江南风紧,台城的草枯。
寺上的一声声晚钟,
敲进了我心扉的深处。
一片冷落的玄武湖,
也消失了夕阳最后的步武。
阵阵风吹寒我的心,
啊!“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小题1】简析诗人在第二节是如何以景写情的。
【小题2】简要说说这首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主要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2-25 11:37: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对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的到南北朝的,再到唐朝的洞窟和壁画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既是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从此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彼此之间地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出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也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意在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意在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C.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到明朝,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
D.文章分析了历代丝绸之路繁华与没落的原因,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人们再也听不到龟兹的琵琶,也再也不能得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即时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绸之路也未必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发生了彻底地倒退,由此可见开放、交流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并得到朱熹、吕祖谦以及众多帝王将相的高度赞赏。张载之志堪称具有崇高的学术担当,然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方法注定了理学家们没有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反思张载之志的成败得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理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虽有学术担当,也不乏人文情怀,却没有科学精神。比如,理学家们将“天地”解释为尊卑等级关系,宇宙万物也都有尊卑等级,如天冠地履、星空列阵、大雁成行、羊羔跪乳等都反映尊卑等级,然后依据“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符合“自然之理”。这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了“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古代文明却从鼎盛走向衰落。在应对民族内争或外敌入侵方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欲望、能力和进程都受到四书之学的严重抑制。当西欧的精英们致力于创新文化、发展科学、变革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却把“为往圣继绝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当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灵丹妙药,大大延误了中国的发展。当下,有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一些研究成果在形式逻辑上经不起分析,至于历史逻辑、辩证逻辑就更谈不上了。正是由于科学素养的不足,一些观点明显简单化,一些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可见,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多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校一直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道德的培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教育、国学教育,而没有把培养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那就会出现很多偏差。
就立人而言,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德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德。科学素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一个能将实事求是精神融入灵魂、植入骨髓的人,一般而言其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和其他素养也不会差。因此,我们不能将培养科学素养与培养人文情怀对立起来,二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某些科学素养其实就是德。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科学素养是培养人文情怀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手段,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必然包含人文情怀教育的成分,也是可以立德的。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重视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从小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强化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素养,是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科学教育搞好了、科学素养提升了,人们才能增强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传统。
(摘自张分田《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人民日报6月16日版,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载有嫩高的学术担当,也有伟大的志向,但“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方法既不可能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也使其人生失败。
B.三纲五常是为了调整尊卑等级关系,理学家认为其符合“自然之理”的依据是“天人合一”,这是理学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
C.造成“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是因为理学的“人文情怀”缺少科学精神,可见,没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很难实现社会的文明理性。
D.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和百姓丧失了与时俱进、富国强兵、改革变法的欲望,中国从鼎盛走向衰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历史和现实出发,着重论证了忽视科学素养培养的危害,提出了强化科学教育、提升科学素养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看法。
B.理学家认为,天冠地履、星空列阵、大雁成行等自然现象都具有尊卑等级,按照天人合一的原则,用三纲五常调整社会关系符合自然之理。
C.当代某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研究成果经不起逻辑分析,一些观点简单化甚至有害无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注重人文情怀。
D.对于立德教育,文章认为中国历史和现实都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但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进而论证了“实事求是”是养德之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宋代理学家具有学术担当和人文情怀的同时具有科学精神,那么他们在实现个人抱负的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持续发展。
B.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不是简单的才与德的关系,有些科学素养就是德,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就是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立德的过程。
C.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实事求是科学素养也是一种德,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人文情怀以及其他素养一般也不会差。
D.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在小学阶段抓科学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认为,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移动互联,新技术与应用的不断涌现,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18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454亿美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7%,2022年将达到805亿美元。
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同比增长38%;2016年为168.0亿元,同比增长45%。
预计,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29%,2022年将达到735亿元。
(摘编自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的《2018-2022年中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二
2017年全国大数据发展指数总数为1087.8,比2016年同期增长179.32,各省市增长的均值为5.78。
2016年和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结果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所在区域的大数据发展总指数合计408.36,比去年同期增长62.26,各省市指数增幅均值为6.23,高于全国增幅均值的5.780。
2017年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水平
排名
省市名称
大数据发展指数
指数增幅
1
北京
63.21
5.49
2
广东
60.71
6.59
5
上海
51.87
7.33
10
重庆
39.35
10.12
11
贵州
38.35
3.60
12
辽宁
35.19
4.41
13
河南
33.10
4.41
15
天津
30.57
6.68
17
河北
28.87
5.80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材料三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具体设置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围绕重点任务,政府还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摘编自中国投资网《2018-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分析》)
材料四
最近几年,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采取各种政策举措,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取得了长足进展。大数据在美国之所以能被迅速、广泛应用,与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价值、积极推动数据开放、采取各种政策举措、拥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技术企业和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密切相关。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在推进大数据应用上形成了从发展战略、法律框架到行动计划的完整布局,实施四轮政策行动:注重数据开放共享和隐私保护;重视大数据重大项目研究与应用,占领大数据产业和技术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大数据发展,通过资助重大项目研究,破解大数据发展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和社会推动大数据发展;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统筹和强化部门间协作,政府营造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发展大数据的积极性;强化开源社区在技术开发中的作用,打造大数据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坚守大数据安全底线。
(摘编自CIO时代网《欧美等发达国家如何布局大数据战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接近2016年时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B.比较大数据市场规模2016年同比增长率,中国是全世界的2倍多。
C.2017年,我国综合试验区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全国其他地区。
D.我国在2015年明确提出建设数据强国并将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随着我国新技术与应用方面的不断涌现、大数据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迅速,“大数据”时代会最快到来。
B.依据材料二,2017年,我国大数据发展水平居于前列的是北京和广东,大数据发展指数增幅超过10的是重庆。
C.全国大数据发展己形成了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引领,多区域集聚发展、第一梯队领先优势明显的格局。
D.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及重要影响,我国以及世界其他经济强国的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E. 美国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大数据在美国被应用的程度与水平。
【小题3】中美两国为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小题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小题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小题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7年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的到来引起广泛关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品牌日”,宣示着一个“质造”和“智造”时代的来临。这不只是仪式,更是一种使命。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站在一个生死攸关的路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却只有一个。尽管近年来,阿里巴巴、华为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新模式、新动能的生动注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弱,品牌话语权小,品牌总体形象欠佳。
——(摘编自《担起建设品牌强国使命》)
材料二:

注:本图为2013上半年消费者购买国产智能电视的关注因素。
材料三:
一个小小的马桶盖,备受热议,与其说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毋宁说触碰了中国品牌的“弱点”。那些卖断货的日本马桶盖,实际上不少产自中国,返销日本,又被中国游客买过来。媒体曾披露了一个案例,杭州一名居民在日本大阪购得一个马桶盖,发现产地竞为杭州下沙,感叹“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
很多时候,国货不是质量不行,而是知名度不够;不是价格高企,而是没有形成与品质相匹配的品牌效应。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中国品牌有过一段群星灿烂的历史。从熊猫彩电、燕舞录音机、雪花冰箱,到双星球鞋、海鸥照相机,再到英雄钢笔、乐凯胶卷、龙虎牌清凉油,国产品牌装点着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品牌曾经有过的辉煌,足以说明民族工业有基础也有实力,中国制造有市场也有潜力。
也要看到,在今天的世界市场上,叫得响、立得住的中国品牌还不够多,从“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到中国游客在海外被称为“会走路的钱包”……一幕幕场景逼迫人们思考:如何才能打造更多树得起的中国品牌?其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给出答案:“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此次《行动计划》从实施层面加以推进。没有品质,就形成不了品牌;不增品种,就难以满足消费者所需。
——(摘编自王石川《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材料四:
中国的消费市场升级,可能会孕育出一批高品质的本土品牌甚至是伟大品牌。只是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想到,这个故事会发展得这么快。一项大型调查显示,从果汁、化妆品到牙刷,被国际大牌拿走的市场份额,正慢慢被本土品牌拿回来。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去年增长3%.但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相比之下,外国品牌只增加1.5%。
有观察家分析,中国企业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是“察言观色”:及时捕捉个性化消费时代变动不居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流行后适当加入中国元素逆向设计,面对喜好的变化可以更快掉头。而一些跨国公司发展乏力,正是由于决策与市场的分离造成了信息传递的“竖井”。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削弱了国际大牌在大型百货店、超市、免税店的渠道优势,为国产品牌的崛起提供了另一个支点。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更轻便的营销模式,让国产品牌在市场升级的过程中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中国消费市场逐渐进入品质时代,打造一批优秀甚至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并非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久前,老牌化妆品牌百雀羚成为有关妆研发“诺贝尔”平台之称的国际化妆品化学家联合会(IFSCC)首家中国金牌会员,几乎同时,它的一次互联网传播,也惊艳了年轻人和营销界。
(摘编自何鼎鼎《读懂品牌消长背后的观念之变》)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个“中国品牌日”受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国制造而言,它宣示着一个“质造”和 “智造”时代的来临。
B.当前,我国品牌正处于生死攸关的时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低成本取胜已难以为继,   以质取胜是必由之路。
C.“连圆珠笔头上的笔芯钢珠,我们都生产不了”“会走路的钱包”等说法逼迫人们思考怎样树立中国品牌。
D.大众在购买国产智能电视时,对品牌的关注度仅处于第三位,远低于质量和价格因素,但高于售后、外形等因素。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阿里巴巴、华为、百雀羚等一大批中国品牌脱颖而出,表明了国产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差距消失。
B.从材料二看,六个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但若“品牌”产品做到质优价更廉,则其关注度将会占据绝对优势。
C.材料提到的中国游客从日本买马桶盖的事例,反映了国货不仅是质量不行,还有知名度不够、价格高等问题。
D.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自有品牌在世界100强品牌当中只有一个,反映了我国国际知名品牌少的现状。
E. 在中国城市快速消费品市场,外国品牌只增加1.5qo,而本土企业销售额增幅超过8%,说明本土企业已占据优势。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品牌的有利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