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大堰河——我的保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不仅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母亲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从而使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
C.诗人在赞美大堰河无私养育她的乳儿的同时,还通过讲述大堰河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给大堰河带来无尽不幸的黑暗社会的愤慨之情。
D.诗中有些笔墨,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切哀思准确地传达了出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09 04:53: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当代的环保运动中,一些激进环保主义者抛出肯定美学,即主张所有自然物都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都是美的,否定自然界丑的存在。

毫无疑问,激进环保主义者要在美学与伦理之间架构桥梁,通过把所有自然物纳入美的范畴,从而实现保护的伦理诉求。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传统往往把对自然的欣赏集中在那些外形能吸引人类眼球的景色上,而忽视了其他景观——这种精英式的审美姿态极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它似乎暗示了某些平凡或丑陋的景观可以被人类任意摒弃甚至破坏。肯定美学要救赎那些经美丑衡量被排斥和边缘化的自然景物。激进环保主义者主张,自然要按如其所是的样子来欣赏。第一,拒绝自然的“艺术化”。观看雨后潺潺溪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欣赏,而将这石头迁移至客厅的壁炉,则将自然物当成了艺术品。第二,不要判断。非判断的欣赏才是肯定美学,因为排斥了任何评价的尺度。第三,不要比较。肯定美学不仅认为自然物具有肯定的美学性质,且反对在自然物之间进行比较评价,所有自然物都一样美。

肯定美学本质上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驳。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只对人类自身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美学传统中,审美价值完全依赖人的赋予。人类中心主义仅关注人而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在此观念支配下的美学无疑也抹杀了自然美之客观特性。

肯定美学通过解构审美关系中人的中心作用而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质疑与颠覆。重新审视并消解审美中人的“中心”性是合理的,但肯定美学偏激追求“自然自律”即“去人化”也表现了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简单化与片面性。从理论层面来看,肯定美学在消解人“中心”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滑入另一极端——“自然中心主义”。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自我为尺度进行活动是一种必然。审美也是如此,它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离开人不可能谈论审美欣赏。从现实层面而言,这种“去人化”的思路也使肯定美学环境保护的伦理诉求流于空谈。按照肯定美学的观点,自然界所有事物都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且相等,不可比较。既然如此,在自然保护中就必须对各个物种或景观加以相同的保护。对人类来说,这并不切合实际,生态环境的保护应确定哪些为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因而,有必要建立一个衡量事物美的尺度来确定物种的价值。而尺度的建立势必要将比较评价因素纳入其中。最终,没有人的参与,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肯定美学的建构也失去了伦理价值。

肯定美学的支持者不考虑国家、地区、种族的差异而无条件保护所有物种的伦理诉求,显然忽视了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时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在当前的环境格局中,若第三世界国家完全无视人民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响应发达国家环保运动的号召而停止发展,这是一种平等吗?更何况发达国家在历史上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超越物种差异所追求的平等,实际上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场运动一开始就定位为其他物种向人分权的无关国家、阶级等的普遍性行动,从而否认自己的立场,但它却难以掩饰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无论是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中心化”其实仍未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与“去中心化”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真正的生态文明既关注人的权利,也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西方的生态运动要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这可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肯定美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定美学主张所有自然物都是美的,都具有审美价值,都应该加以保护,而以艺术为中心的传统美学往往关注自然景观的外形特点。
B.肯定美学追求“自然自律”,在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上,重新审视比较评价,最终消解人的中心作用,主张“去人化”,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C.人们用美丑标准去衡量自然,一些平凡或丑陋的景物就被摒弃甚至破坏了,肯定美学则要重点保护这些被排斥和边缘化的景物。
D.肯定美学的支持者追求超越物种差异的平等,但事实上,这会带来严重的不平等,因为它是以牺牲部分国家或人群的利益为代价的,一定会造成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肯定美学,对比论证了“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
B.文本从拒绝自然的“艺术化”、不要判断、不要比较三个方面举例论证,论证了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过激做法。
C.肯定美学的观点对自然保护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比较评价就无法确定保护的重点。
D.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文章论述肯定美学和传统美学都觉有片面性的前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激进环保主义者看来,雨后潺潺的流水中沐浴着阳光的石头是一种美,深秋悬崖峭壁上一棵耗尽生命的枯松也是一种美。
B.对人类而言,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这势必要有人的参与,因此肯定美学的“去人化”思路难免会流于空谈。
C.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未超越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思维模式。真正的生态文明要既关注人的权利,又凸显自然的内在价值。
D.只有根除二元对立思维范式、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中汲取营养,西方的生态运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罗霄山

徐向林

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巷战。

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一双双惊恐、焦虑的眼睛,将目光投向山脚下的田野和村庄。

罗霄山海拔并不高,山势呈环状绵延,恰好将山村环揽在怀中。这也导致小山村的偏远和交通不便,但也正因为罗霄山的拱卫,当大山外面的世界硝烟四起时,小山村的村民们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却也安宁。

两天前,一支在淮海战役中被击溃的国民党残军,慌不择路地窜进了罗霄山下的小山村。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气,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某部独立营就追击而至,将山村团团围住,他们的战斗目标是歼灭这支残军。

国民党残军退无可退,他们是国民党军嫡系部队,没人敢提投降二字,他们只得困兽犹斗、拼死相抗。

双方的短兵相接打得很艰苦,丁营长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负责正面主攻的二连长老于急红了眼,他请示丁营长:“咱们用迫击炮轰他娘的。”

丁营长在前沿阵地举着望远镜,朝村里看了一会儿,口气坚定地说:“不许开炮,绝不能毁了老乡的房子!”

“那咋办?”老于不断摩拳擦掌,劲儿却没地方使。

“村子西面有个开阔地,咱们开个口子,放他们出来,再伺机歼灭。”丁营长说。

口子一开,占据村子的国民党残军蜂拥而出,争先恐后地往开阔地带跑。他们刚出村子,二连长老于就率部堵住了村口,封住了残军的退路。

战斗再度打响。残军被前后夹击,双方都明白,暴露在开阔地上的这支残军,已成了刀俎下的鱼肉,被歼灭是迟早的事。

然而,战端刚开,村里突然窜出了六头山羊,估计是受了枪炮的惊吓,从隐藏地跑了出来,它们一头扎进了剑拔弩张的战场,光打圈,并不往远处跑。

子弹是不长眼睛的,如果继续打下去,这六头山羊将一个活口也不会剩下。山羊窜出来后,丁营长立即下令停火。他亲自拿着扩音喇叭,对国民党残军喊话:“为了老乡们的山羊,我们可以放你们一马,你们自己选个方向逃跑。谁要是开枪打死或打伤一头山羊,我对你们绝不会手软,要你们以血偿血!”

残军的几个军官经过一番商量,他们提出了条件:往罗霄山上跑。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跑出了罗霄山,解放军仍会对他们穷追猛打,而跑进山林茂密的罗霄山,兴许还有一条活路。

丁营长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老于不甘心地说:“让他们逃上山,几乎就没有歼灭的可能了。”

但丁营长没理会他,他命令已下,就不能再更改。

国民党残军开始往山上跑,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刚爬到半山腰的国民党残军,竟然纷纷掉了头,又往山下跑。到了山脚下,他们向解放军举起了白旗,正式投降。

原来,村民们用石头在半山腰上封堵了上山的路。有人想攀爬过去,村民们居高临下,举起石头朝他们猛砸。

领着国民党残军投降的,是一个团长。他长叹了一口气,对丁营长说:“没想到你们这么得民心,在这个偏远的穷山村,村民们都支持你们。”

丁营长心里明白,这个山村,过去从来没有红色部队进驻过,村民们的选择,完全是自发性的。

若干年后,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山羊养殖致富村,村里盖起了许多小别墅,连城里人都经常开车过来度假。

这一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进了村史纪念室,他在罗霄山解放战役的展板前久久伫立。讲解员告诉他:“当年,是解放军保住了小山村,也是解放军,保全了村里仅有的六头种羊,现在的山羊,都是当年种羊的后代。”

听完讲解,老人嘴角露出了微笑,这微笑,是他在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点赞。

那时的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因为,他就是当年率部投降的那个团长。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写村民们都躲到了罗霄山上,这为后文村民们封堵上山的路并用石头猛砸败逃的国民党残军埋下伏笔。
B.“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歼灭战,结果打了五个小时还是没打下来”,是因为这支国民党残军战斗力强、拼死相抗。
C.小说通过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解放军丁营长、于连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人觉得真实可敬。
D.罗霄山下的这座村落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致富村,巧妙地呼应了前文战斗过程中解放军保护六头山羊这一情节。
【小题2】小说写战斗过程跌宕起伏,请简要概括其跌宕之处。
【小题3】小说结尾写白发苍苍的老人参观村史纪念室,这一情节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