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帖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咸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稍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
C.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
D.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帖花黄”。 |
C.“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
D.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
A.“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表现女子的愁绪。 |
B.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人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依归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以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现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古文作品是古文学的重要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 |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并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 |
A.文章首段从唐代古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
B.古文之学将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说明了二者的联系。 |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
德本财末是非辨
易杰雄
①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传统文化由于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把它作为衡量、评判一切人与事好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在对待道德与财富的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必然是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礼记·大学》就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③早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认为,只有小人才斤斤计较物质利益,真正的君子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注意力都紧密地与仁义道德联系起来,不患贫穷,而只担心道之不行。孔孟之后,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义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利而坚持义。自汉以后,特别是到宋明理学,这种“德本财末”的思想更是进一步被推向极端。朱熹提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在他看来,重利轻义乃人欲之私,非理所存。因此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道德、正义与物质财富、功利完全对立了起来。
④把道德抬到不适当的高度,特别是它的极端形式——“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的流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阻滞作用,人们长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致使它们今天还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⑤应当看到,“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重视道德虽有合理之处,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⑥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尽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活过程。“德本财末”、“重义轻利”从根本上说,与这一基本原理是相背离、相对立的。“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尤其其极端形式——只讲德不讲财,只要义不要利的种种说教,把道德绝对化,把人生价值仅仅归结为道德价值,把德与财、义与利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严重贬抑乃至抹杀,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要和追求,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本质从根本上遭到扭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不是努力发展生产,丰富物质,全力向富裕迈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是整天谈仁说义,“德本财末”,国家不思进取,民族自甘落后。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⑦马克思说得好,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要出丑。“德本财末”,甚至只要德不要财这些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说教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离社会生活实际太远,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并化作行动,长久地加以坚持。根本做不到,强制性的與论又逼着人们这么讲,其结果就是弄虚作假的盛行。加强道德修养和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净化人的灵魂,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变革政治,搞教育,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为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自由的发展和人对自身权利的充分亭有。社会是人的社会,把人仅仅当成了实现某种异于人的东西——“道”的手段,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这是最不仁道的奴隶制的道德,恰恰是不道德。
⑧“德本财末”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仿佛越远离物质利益,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假象。其实,这种粗陋、愚昧的道德观,正如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们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的倒退”。
⑨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那种通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对于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邓小平也讲,“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小题1】“德本财末”中的“本”,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指出第④段中“幌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概括作者认为“德本财末”不可取的理由。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道德为中心。 |
B.“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了道德的合理性,但毕竟还欠科学。 |
C.弄虚作假的盛行是对“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论证。 |
D.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是两个分论点。 |
E.马克思主义是一分为二地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 |
F.对于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 |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华夏文明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文明载体的独到之处就是把仪式和精神融为一体,使之成为系统的礼仪,而祭祀又成为中华礼仪文明的重要方面。
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经形成了祭祀礼仪、祭祀文化和图腾观念。古代先民早期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四季、风雨、山林、江海,都是自然神。祭祀的对象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农耕国家,因此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们就懂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对于能左右农业生产的自然力和自然神,如天神、地神、社神、稷神、风神、雨神、农神、蚕神等是敬重的;对于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中国的先民们是感激的,是要回报的。这里除了包含一些神话色彩外,更多地体现了支配中国先民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现,代表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内涵。
到了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法制度的完善,祭祀活动逐漸转移到以人为对象,包括人文始祖、本族祖先、古圣先贤。这种祭祀的对象后来扩大到诸子百家、各行各业的祖师爷。
早在周朝,周礼就被分为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汉唐宋金元明清诸代的正史都把祭祀郊天、朝日、夕月、风师、雨师、方丘、杜稷、山川、籍田、先蚕、天子宗庙、先代帝王、孔子祠、太公庙等列入吉礼。《光绪顺天府志·祠祀》则将古代吉礼中的祭祀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庙、先医庙,以及关帝庙、文昌帝君庙、都城隍庙、东岳庙、真武庙、火神庙、玉泉山龙神庙、雨神庙、风神庙、云神庙、雷神庙等列入祠祀的范畴,皆为常祀,遣官致祭。而佛教的“寺”和道教的“观”,《光绪顺天府志》不载入祀典之列。
中国古代凡国家各种祭祀,皆属于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机构,而综于礼部或兵部等,属于官祀。“列入祀典、遣官致祭”的官祀,用通俗的话表达即国家“公祭”。这种“公祭”又分为大祀、中祀、小祀、群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不同,又分为帝王亲祀、摄祀、代祀、遣官致祭、常祀和非通祀。如果再配以祭器、祭乐和适当的仪式,便构成了完整的祭祀文化了。坛庙是中国古代祭祀的场所。祭祀的形式与坛庙的规制也是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坛的主要作用是祭祀自然界的天地百神,拥有天下的帝王应该祭祀百神,他率领百官对天地日月社稷风云雨雷岳镇海渎表示敬畏、祈祷、感恩、报恩,为天下百姓祈求天地日月社稷风云雨雷岳镇海渎降福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江山永固。“庙”在先秦时的本意指太庙、祖庙、家庙、诸神庙,是祭祀祖先、前代贤哲、正神的祠庙和神庙。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华夏文明传承的载体,礼仪文明的独到之处就是把仪式和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系统的礼仪。 |
B.中国古代先民早期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包括自然神、本族祖先和各行各业的祖师爷。 |
C.作为农耕国家我国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先民之所以敬重天神、地神、社神等自然神,是因为这些神能左右农业生产。 |
D.中国古代先民的祭祀除了包含神话色彩之外,也包含了能够代表有中国特色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
A.社会的发展和宗法制度的完善推动了祭祀活动的发展与演变,体现在祭祀活动逐渐转移到以人为对象,例如古圣先贤等。 |
B.中国古代凡是国家祭祀皆属于官祀,通俗地讲即国家“公祭”,由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掌管,综于礼部或兵部。 |
C.如果在大祀、中祀、小祀、群祀等“公祭”时,配以祭器、祭乐和适当的形式,便能构成完整的祭祀文化。 |
D.我国古代帝王率领百官祭祀天地百神,是为了表达敬畏、祈祷、感恩和报恩之情,这与古代先民祭祀的初衷是一致的。 |
A.从历朝历代有关祭祀的正史来看,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统治阶层极为重视祭祀活动,设立专属部门进行管理,并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
B.祭祀既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也是对自然的一种回报这种思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感恩意识和价值取向。 |
C.周礼分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这一传统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从未中断。 |
D.“坛”与“庙”都是古代祭祀天地百神的场所,“坛”“庙”的规制与祭祀的形式都是礼仪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与代沟
①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出版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们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世界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他们这样经历根本性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近年来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年轻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
B.“代沟”现象早在二战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
A.第①段从介绍杰弗里·戈若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
B.第②段意在介绍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
C.第③④⑤段论述内容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
D.第⑥段承接第⑤段论述内容,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
A.发生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
B.在并喻文化中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近年来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反哺”。 |
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写到作者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词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兴”之中获得了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命题,正式启用了“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人们讨论“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诗集传》中“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美刺”的目的。
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美人伦,厚教化”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对“兴”的解释却是极有新意的,他强调“兴”的有感而发。
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情,欲借山水来化解人生郁闷,涤除世俗之气,“兴”也就越发脱离“比兴”的樊笼,化为瞬间的美感。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优美清丽的笔调,描画了“是日雅集”时的情景。面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诗人由物景想起人生的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文中一共三次出现了“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所以兴怀”。
在魏晋南北朝,诗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常见的事。如曹植《赠徐干诗》云:“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鲍照《园中秋散诗》云:“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沈约《梁武帝集序》云:“日月光华,南风所以兴咏。”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在《答晋安王书》中自叙:“炎凉始贸,触兴自高,睹物兴情,更向篇什。”从这些资料来看,“兴”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早已融入魏晋六朝人的审美生命之中,使得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超越世俗、物我合一的生活之境。
(选自袁济喜《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作为诗歌创作手法,其产生与先民的思维习惯有密切关系,那就是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兴”正好联结了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 |
B.先秦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等命题,正式开始使用“兴”这个诗学概念,汉朝学者在《周礼》中又提出了“比兴”的概念。 |
C.西晋文士挚虞《文章流别论》强调“兴”是有感而发,这种极有新意的解释,是对两汉文学中“兴”的功能的突破。 |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三次出现了“兴”,这里的“兴”是由物景联想到人生意义,由自然的景观升华到对人生的感喟兴怀。 |
A.从作者所列举的《关雎》《桃夭》等作品来看,“比兴”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感发和托喻,指向所咏之词。 |
B.《柏舟》中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这和《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
C.汉儒在诠释“比兴”概念时,像前期的孔子一样,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它当作一种诗歌技法看待。 |
D.作者引用曹植、鲍照、沈约、萧统的文献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文人抓住瞬间感兴作诗是很常见的,“兴”已经融入人们的审美生命之中了。 |
A.在古老的《诗经》中,许多诗歌就运用了“兴”的手法,由此可以推断,“兴”作为一种手法,很早就被古人应用到诗歌创作中了。 |
B.东晋年间,文士们突破“比兴”的限制,在与山水自然交往中,强调“兴”带来的瞬间美感,这与当时文人自身和社会背景是有关的。 |
C.从孔子到魏晋南北朝,“兴”的内涵从政教美刺发展到睹物兴情、感喟兴怀,由政教走向审美,“兴”的内涵和风貌特征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 |
D.作为一个原创型文化概念,“兴”具有民族文化特点,汇集了认识与思维、审美活动多层面的意蕴,彰显出中华思想文化的独特风采。 |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
①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
②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这为35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③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⑤研究发现,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⑥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⑦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⑧而以往的理论认为,35.5亿至38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⑨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摄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
B.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1.6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 |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
D.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现象。 |
原始宗教
根据考古发掘,人类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后期。生产力低下和灵魂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原始宗教一般来说是原始氏族的宗教。原始时代的人类不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也不了解人的生老病死和做梦的原因,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现象如雷电风雨等,更是迷惑不解。对这些自然现象和人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惶恐不安的心理。他们把这一切的产生都归之于一种外在物的活动,这种外在物的力量超凡,主宰着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这种外在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灵”“灵魂”。原始人类不仅相信人有“灵魂”,而且相信动植物也有自己的“精灵”,并用祈祷、膜拜、巫术、祭咒等仪式去影响这些“精灵”,祈求“精灵”消灾降福。原始人的这种观念,即是“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的宗教观念。这种观念的信仰和礼仪崇拜则是原始的宗教活动。人有“灵魂”,衍生出祖先崇拜,动植物有“灵魂”则形成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源自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属”。这种宗教形式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继之在许多原始部族中皆有发现。原始人认为各氏族分别源自各种特定的物类,如某种动物、植物,并将此物即氏族的图腾当作崇拜对象。一般认为,图腾是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氏族成员对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动植物要特别爱护,不得伤害。有的氏族住地还立有“图腾柱”,氏族成员带有图腾徽号,作为氏族的特殊标志。图腾崇拜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并各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和禁忌。
祖先崇拜也是原始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原始人有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而继续活动,需要继续照顾,于是在死者墓中放置食物和用具,以便他们在死后仍像生前一样生活。于是,在一些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对那些生前做过重大贡献者以及生前曾是氏族生活的组织者和生产的指导者的氏族首领的崇拜,通过举行祭奠、安葬礼仪以示敬意,并幻想祖先的灵魂保佑本氏族。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祖先崇拜变成维系家族集团、巩固父权统治的有力因素。
此外,巫术和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禁忌、占ト、咒语等,以及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北部的萨满教,都是原始人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巫术的种类很多,方式方法也因地因时而异。氏族部落中以巫术为业的人称为巫师。与巫术有关的萨满教产生较早,因此教的巫师被称为萨满而得名。“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的人。在萨满教看来,萨满是神和人之间交往的媒介,能作法通神,替人治病,为人祝福。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原始宗教信仰逐渐演变为对村社、城市和阶级的保护神的崇拜,由“原始众神”的信仰向一种神教转化。原始宗教经古代宗教、中世纪宗教发展成近代宗教、现代宗教,成为一种稳定而顽强的文化力量,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选自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始宗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考古发现,约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观念,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和灵魂观念。 |
B.原始的宗教观念认为,人有“灵魂”,动植物也有自己的“精灵”,用祈祷、膜拜、巫术等仪式去影响“精灵”,“精灵”会消灾降福。 |
C.原始宗教信仰演变为对村社、城市和阶级的保护神的崇拜是逐渐形成的,它已由“原始众神”的信仰向某一种神教转化。 |
D.原始宗教的发展脉络是经古代宗教、中世纪宗教发展成近代宗教、现代宗教,成为当今一种稳定而顽强的文化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 |
A.原始时代人类以为外在物就是“灵魂”,人有“灵魂”产生了祖先崇拜,动植物有“灵魂”出现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
B.图腾是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氏族图腾的动植物自然要受到爱护,所有的氏族还有特殊标志,如住地“图腾柱”、图腾徽号等。 |
C.原始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而继续活动,需要活在人世间的人继续照顾,这属于原始社会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 |
D.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还有巫术和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禁忌、占ト、咒语等,以及存在于亚洲和欧洲北部的萨满教。 |
A.正因为原始时代的人类不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也不了解人的生老病死和做梦的原因,还不了解雷电风雨等,所以才有外在物的产生,原始宗教的产生。 |
B.图腾崇拜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继之在许多原始部族中皆有发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这表明它存在的范围十分广阔。 |
C.祖先崇拜的作用巨大,只要对那些生前做过重大贡献的氏族首领举行祭奠、安葬礼仪以示敬意,就能维系家族集团、巩固父权统治。 |
D.“萨满教”认为,萨满是神和人之间交往的媒介,能作法通神,替人治病,为人祝福,这能看出萨满教与巫术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