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德本财末是非辨

易杰雄

①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②传统文化由于把道德看得高于一切,把它作为衡量、评判一切人与事好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在对待道德与财富的关系上的价值取向必然是重义轻利、“德本财末”。《礼记·大学》就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③早在《论语》中就记载有孔子这样的思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即认为,只有小人才斤斤计较物质利益,真正的君子应该把自己的思想、行为、注意力都紧密地与仁义道德联系起来,不患贫穷,而只担心道之不行。孔孟之后,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义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东西,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利而坚持义。自汉以后,特别是到宋明理学,这种“德本财末”的思想更是进一步被推向极端。朱熹提出分辨义利“乃儒者第一义”。在他看来,重利轻义乃人欲之私,非理所存。因此强调要“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道德、正义与物质财富、功利完全对立了起来。

④把道德抬到不适当的高度,特别是它的极端形式——“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的流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阻滞作用,人们长期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致使它们今天还在冠冕堂皇的幌子下阻碍着社会的发展。

⑤应当看到,“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重视道德虽有合理之处,但毕竟不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⑥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一再证明:尽管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归根到底毕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包括道德在内的精神生活过程。“德本财末”、“重义轻利”从根本上说,与这一基本原理是相背离、相对立的。“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尤其其极端形式——只讲德不讲财,只要义不要利的种种说教,把道德绝对化,把人生价值仅仅归结为道德价值,把德与财、义与利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导致了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严重贬抑乃至抹杀,用抽象的道德原则否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需要和追求,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本质从根本上遭到扭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下,长期以来,整个社会不是努力发展生产,丰富物质,全力向富裕迈进,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是整天谈仁说义,“德本财末”,国家不思进取,民族自甘落后。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教训。

⑦马克思说得好,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要出丑。“德本财末”,甚至只要德不要财这些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概念,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也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由于这些说教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觉悟水平,离社会生活实际太远,决定了它不可能为广大老百姓所普遍接受,并化作行动,长久地加以坚持。根本做不到,强制性的與论又逼着人们这么讲,其结果就是弄虚作假的盛行。加强道德修养和建设,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的人格,净化人的灵魂,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变革政治,搞教育,繁荣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就是为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协调、自由的发展和人对自身权利的充分亭有。社会是人的社会,把人仅仅当成了实现某种异于人的东西——“道”的手段,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这是最不仁道的奴隶制的道德,恰恰是不道德。

⑧“德本财末”的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中国人中造成了一种仿佛越远离物质利益,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假象。其实,这种粗陋、愚昧的道德观,正如马克思所尖锐指出的,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们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单纯的倒退”。

⑨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讲个人利益,反对的只是那种通过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等非法或不道德手段实现个人利益的行为。对于通过诚实劳动和创造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邓小平也讲,“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小题1】“德本财末”中的“本”,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指出第④段中“幌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小题3】请概括作者认为“德本财末”不可取的理由。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儒家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道德为中心。
B.“德本财末”、“重义轻利”强调了道德的合理性,但毕竟还欠科学。
C.弄虚作假的盛行是对“阻碍了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的具体论证。
D.第①段和第⑤段分别是两个分论点。
E.马克思主义是一分为二地看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
F.对于争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反对,还积极提倡和鼓励。
【小题5】试分析本文在论证说理上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6 09:4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记忆

张海生

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肃杀而苍茫。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擀面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滴滴答答滴着水。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将冰柱一根根捣下来,小手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晩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是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地挤,一边挤一边大声喊叫:“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地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堤的土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的武器玩抓特务、提迷藏的游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一直玩得天昏地暗。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千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得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撤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将要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脸茫然,不知所云。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对一个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有改动)

【小题1】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小题2】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露,人们부已经使用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译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但防护能力不够,就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的让渡出去,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但内容信息即使让渡,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推送了大量女式衣服,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搜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语隐私保护》)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权都不复存在。
【小题2】下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C.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D.文章末尾举作者安仁的用他的电脑搜索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家

蔡楠

在白洋淀,陈福友绝对是捕鱼的老手,老到九十岁了,还在捕鱼。

早年间,白洋淀是水泽之国,淀水汪洋浩渺,滋养得鱼肥蟹壮。水势大的时候,不适合撒网捕鱼,陈福友就下卡捕鱼。他跟着父亲将船划过纵横交错的港汉沟壕,来到一片茂密的芦苇荡,然后开始下卡。下卡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浸过猪血的长长的线上,拴上类似于牙签状的小竹片,把它弯成U形,在口上套上用芦苇秆做成的套,中间塞上饵食。鱼是一种贪吃的东西,把饵吞下的同时,竹签就紧紧地撑住了鱼的嘴,想再吐出来已经不可能了。父亲摇船,福友下卡,卡线在他的小手中一抖一抖地跳跃着,他就看到了今后的抖动的美好生活。

可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白洋淀。陈福友就不下卡了,改用鱼钩捕鱼。福友小小年纪不用小钩,却喜大钩。大钩治鱼,多在有水溜的宽阔水面。鱼常喜在水中逆流游动,当触到鱼钩时,便被挂住,挂住的鱼越挣扎,越深,直到动不了为止。

那年夏天,有一艘日军的快艇载着五个鬼子,开到陈福友下钩的地方来洗澡。他偷偷地潜水过去,将一串大钩,围绕着洗澡的鬼子们悄悄下好,然后爬上汽艇,将枪支和衣物敛到自己的船上,开到了抗日雁翎队的驻地。等到雁翎队员赶来的时候,五个鬼子已经血肉模糊了。

水浅鱼多的季节,陈福友就用大罩捕鱼。1963年白洋淀发大水,水都淹了村子,房子有的也被泡塌了。全村人都被安置在村子里最高的采蒲台上,等待政府救援的直升机来扔大饼。有时候,直升机扔不准,将大饼和饼干扔到了水里,都泡得成了面糊糊。陈福友觉得这面糊糊真不如他逮的鱼好吃。他就拽着自制的大罩,腰问系着鱼篓,凫水来到未被淹没的苇地里罩鱼。苇地里水浅他光着膀子在苇地里中蹚水,还一边叫喊着。鱼受了惊吓向水底躲避,触及河底,浑水上翻,陈福友用力将大罩按了下去,鱼就成了罩中之鳘了。鱼送到了一村灾民的手上,就等于把村民的性命从龙王的手上夺了回来。陈福友的大罩捕鱼就一直持续到大水退去。

后来,有专家说地球变暖,天旱少雨,白洋淀上游九条河的水位像花一样枯萎。白洋淀没了水,干了。甭说鱼了,就连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袅袅婷婷的莲花都无影无踪了。陈福友将船反扣在千里堤上,裸了背坐在船上晒太阳。老伴儿胡小仙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说,你看你,背上都晒得脱起鱼鳞了,我怎么越看你越像一条鱼呢!

陈福友说,我是鱼,可我是一条行走在岸上的鱼

胡小仙笑了,这种鱼我可是头一次见过。

可咱不在岸上晒成鱼干行吗?胡小仙又说,咱走,咱去渤海湾捕鱼行吗?村里置办了几条轮船,嚷嚷着让人报名呢?咱去不?

不去!

为啥?

我要在大淀里掘坑寻水,我不离开白洋淀。

陈福友说着,站了起来,把烟揉揉放在嘴上叼着。胡小仙连忙去给他找火柴,还没火柴找来,陈福友手里的烟腾的一下就被太阳晒着了。

陈福友开始了在白洋淀掘坑寻水的漫长之旅。他的铁锹用烂了三百六十把,他把白洋淀九十九个湖泊掘了个遍,终于他掘出了一条白洋淀通往黄河的水路。

在陈福友掘淀寻水的日子里,世界发生了巨大改变。水乡修了桥,水乡修了柏油路,水乡建了工厂,水乡建了高层建筑,捕鱼的事情人们逐渐淡忘了。

可陈福友又回到了水里,回到了淀上。

已经有了儿子的儿子对陈福友说,你这把年纪了,就别去捕鱼了,歇了吧!

陈福友说,我不能歇,歇了会死的!

那我给你买个机器船吧,省力气。

不用,机器船有污染,老船家还是使老船好!

陈福友告别了儿子,告别了岸。把那条千里来堤上的木船修补好,刷了漆,船顶上支起了塑料布,船上准备好了小柴灶、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然后带着胡小仙,披上蓑衣,振臂摇桨,小船像一条梭子鱼一样蹦进了大淀。

老头子,你这劲头怎么看也不像是九十岁的船家呀!胡小仙说。

你这豪气也不像八十四岁的船家婆呀!陈福友说。

咱们去哪里?

去采蒲台下面下粘网,傍晚到雄安新区集上卖鱼!

老船家这样说着,船就飞过了一片苇地。苇尖上独立的一只红嘴水鸡就飞离芦苇,鸣叫着逐船而来。

(选自《小说选刊》2019年第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开门见山,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的身份,引出全文主要情节,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的句子,以调侃式的语言写出了陈福友对水的渴望,表现了他性格中幽默可亲的一面。
C.小说中胡小仙这一形象,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主人公的老船家形象,使其更鲜明、更生动。
D.小说有对老船家水乡生活的回顾,也有对他现实经历的描述,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深意,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先后写下卡、鱼钩、大罩三种捕鱼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世界已发生巨大改变的背景下,陈福友坚持掘淀寻水、老船捕鱼的行为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你如何理解他的行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辞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

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汉书·王褒传》载,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渠道。

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的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基金”。看来,为了拿到巨额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关于“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关于东汉文人蔡邕的记载中,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

“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

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带有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恩。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

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

(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汊宣帝赏赐王褒而来。
B.店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
C.由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可知,古代文人已把“写软文”看作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
D.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谀墓受金”最早出现在关于东汉蔡邕的记载中,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唐朝韩俞、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的例子,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
C.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文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
D.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有时将“卖文”、代入“捉刀”、“卖版权”等作为他们的创收手段。
B.汉代的一些辞赋名家如贾谊、扬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
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
D.如果不能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