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韩愈为了挽救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和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打着道文兼取的复古旗号,倡导一种以三代两汉儒家散文艺术精神、艺术风格、句读形式为依归的散体文类,是谓古文。韩愈倡导古文,除要求古文自具首尾、单篇独立、行文一气贯注、以奇句散行为主以外,还特别重视两点:一是对古文以儒道为理论基础的艺术精神的强调,凸显古文这一文类特有的思想价值取向;二是对古文所用“专体”有选择性,不作诏令、奏议之类的朝廷文字,致力于东汉以来社会流行之书牍、碑志,以及自创之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的写作,而且广泛吸纳诗、赋乃至骈文创作的成功经验,以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可以说,古文作品是一种自具首尾、篇幅有限、遣词造句以奇句散行为主,行文一气贯注,重在明道、纪事,而以具有儒学的艺术精神为必备条件的单篇散文。由于艺术精神和章法、句法、字法以及应用语的特殊要求,古文虽属于散文,但并非所有的散文都可称为古文。古文创作中最活跃的文学要素是理、气、辞、法、情,其美感特质亦因此而生。
古文之学,又称古文学,和诗学、词学、曲学、赋学、小说学、戏剧学以及骈文学为同类概念,是研究古文体用特点、文学属性、审美要求、创作艺术、批评理论、鉴赏方法的学问。古文之学内涵十分丰富。由于韩愈倡导古文是以复兴先秦两汉之文为目的的,故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现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被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分量最重且最为鲜活生动而又颇具理论色彩的,是历代古文家和研究者关于古文之学的见解。其见解至少可以归纳为史原论、文用论、文道论、文质论、文气论、文辞论、文法论、文境论、风格论、通变论,而每一论都包容甚多,涉及面广。古文之学如此丰厚,可以为构建当代文章学提供资源。
古文作品是古文家表达有关古文之学见解最为直观的形式。这样说,不单在于不少古文本身就是论述古文之学的专论,还在于古文作品本是作者践行创作理念的产物,其内外之美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征,均能显示作者对古文之学诸多问题的看法。古文作品是古文学的重要载体,因而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即为古文之学兴起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熊礼汇《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改变骈文写作内竭外侈的现状,韩愈提倡道文兼取,向三代两汉的儒家散文学习。
B.为增强古文的文学性和艺术美,古文写作要求重明道、纪事,并具备儒学的艺术精神。
C.唐以前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是韩愈古文运动重要的理论基础。
D.具有理、气、辞、法、情等文学要素,并由此产生美感特质的散文才可称之为古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唐代古文产生的背景谈起,重点阐述古文的写作要求和文体特点。
B.古文之学将先秦、两汉甚至整个先唐时期合理的文论观点、重要命题,著名论断都纳入其中,成为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它的内容丰厚。
C.文章将古文与古文之学分开阐述,既对它们加以区分,又说明了二者的联系。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分析透彻,阐释了古文和古文之学两个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中唐儒学不振的思想危机,那么韩愈就可能不会倡导复古的古文运动。
B.古文重视思想价值取向和“专体”选择,启示我们好文章应该内容与形式并重。
C.根据文中韩愈的观点,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属于韩愈所提倡和推崇的“古文”。
D.古文作品是古文之学的重要载体,可见中唐古文创作的兴起能推动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1 09:31: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拔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埋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

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料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料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络、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B.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
C.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
【小题2】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顶是( )
A.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料与理论并重
B.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
C.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
D.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能够接受的,但却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 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的思想中这个观 点是由来已久的了。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尽管弗洛伊德用精神病学词汇来谈自爱,但他的 观点同加尔文是相通的。对他来说自爱就是自恋,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 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弗洛伊德认为,爱是里比多的显现,每个人的里比多有 限,不是用在别人身上,就是作为自爱用在自己身上,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方多了那方就 少了。如果说自爱是一种恶习,那么由此就可以得出忘我就是一种美德的结论了。
②这里就产生了下列问题:心理观察是否证实了在自爱和爱别人之间存在着一个基本矛盾的观点?自 爱和利己是一码事,还是互为对立?此外,现代人的利己难道确实是一种对具有一切理性和感情可能性的 自我的爱,还是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利己同自爱完全一样还是利己恰恰是缺少自爱的结果呢?
③在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利己和自爱以前,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自爱和爱别人是相互排斥的这一错 误的逻辑结论。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的话,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 一个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因此上述原则本身就是矛盾的。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 法说明了对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自己、理解自己,同尊重、爱和谅解别人是不可分割的。爱 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④这里我们就触及到了使我们得出这些结论的一些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概括如下:我们的感情和态 度的对象不仅是其他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同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互不矛盾,而是平行存在。 从这一点出发来解答我们的问题就意味着爱别人和爱我们自己不是两者择一,恰恰相反:一切有能力爱别 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 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 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⑤爱另外一个人这一事实就是爱的力量的具体体现。在爱中包含的心理学基本原则就是对所爱之人将 这个人作为人类基本品质的化身来爱。爱一个人,也就包含了对所有这一类人的爱。有一种爱的形式,威 廉·詹姆斯称为“分工”的爱: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对人类的爱是对一个 特定的人的爱的先决条件,尽管对人类的爱是通过对某些特定的人的爱获得的。
⑥可以得出结论,即我自己也是我的爱的对象,同他人没有区别。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 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即存在于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当中。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 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弗罗姆《自爱》选自《爱的艺术》)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洛伊德认为自恋状态存在于人发展的早期阶段。正是因为自爱和自恋没有区别,才导致自爱和爱他人 此消彼长。
B.作者认为自己和他人一样都是人,有关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所以如果爱他人是美德,那么爱自己 也应该是美德。
C.爱人类是爱特定的人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所爱之人拥有人类的基本品质,按照心理学原则,对此人 的爱中也包含对这类人的爱。
D.爱的能力是追求被爱人幸福的基础,这种能力有高有低,一个人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就是缺乏爱的 能力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尔文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反映出在西方人们常常有把爱别人看作一种美德,却把爱自己和利己、自恋等 罪恶联系起来的观念。
B.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和对自己态度是可以同时存在,这个心理学上的先决条件意味着爱别人和爱自己不
是必须二选其一。
C.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等,只要拥有这些因素,就能肯定自己的生活、 幸福、成长以及自由。
D.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可以体现为爱另一个人,但如果他只有对别人的爱,而没有对自己的爱,那就是没有 能够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先破后立的写法。文章第一段提出了弗洛伊德的“互斥观”,第三段采用归谬法推论出这种观 点的不合理性,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B.第二段承上启下,针对第一段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都围绕“自爱”和“利己”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展 开,引出下文对这对概念关系的论述。
C.在第三段中作者引用《圣经》中的说法,是为了证明爱自己和爱他人是紧密相连的,从而进一步反驳爱 他人和爱自己相排斥的结论。
D.文章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根据需要补充了一些在心理学中已经取得共识的结论或 原则,作为继续推理的前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比较研究中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田毅鹏
①通过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比较研究不是一种单纯的方法论,而是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很多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为了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性,便选取中国等国作为参照系展开比较研究,撰写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韦以中国为“他者”,并不在于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是试图更为深刻地凸显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性,其学术话语具有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倾向。
②循着这种路径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偏执之处,压抑了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首先,这种比较研究形成了一些断的歧视性判断。如在现代化起源问题上,认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不过是对西方文明刺激性挑战的被动回应,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缺少中国等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与其说是比较研究,不如说是按照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其次,这种先入为主的比较研究潜藏着一些基本的话语预设。例如,在比较中西社会异同时,动辄称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东方以家族为本位,忽略了中华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复杂文化体,难以完整准确地反映中华文化的真实特性。最后,这种比较研究遮蔽了非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防止以往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构建新的学术话语体系。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为此,应把以下几个方面。
③一是基于本土经验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的界定和诠释,比如,我国学者针对历史上形成的广泛的村镇系统提出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基于比较视域而进行的理论创新。城镇化不是城市元素对农村的简单覆盖,而是二者之间复杂漫长的互动过程。我国的“城镇化”概念实际上是将城市化研究融入中国社会、经过比较研究再思考后提出的,是对世界城市化理论的贡献。
④二是通过比较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学术话语的转换与更渐。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互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方法:首先用西方的经验来评价在中国发生的事情,然后用中国的经验来评价西方。通过将比较研究中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进行互换,得出新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可行的至少是合理的比较研究方法。
⑤三是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本土社会,而应放眼世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想摆脱话语依附,需要到海外去做明野调查,拿外国社会当镜子,在此基础上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构建学术话语体系。
(选自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比较研究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是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B.为了压抑非西方国家学术研究的话语权而构建起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有意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
C.以西方为中心、忽视其他国家主体性的现代化研究,只是按照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简单对号入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的比较研究
D.只要有效防止比较研究中学术话语表达的片面和错位,就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从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明确了比较研究的本质属性,并以韦伯的比较研究为例,指出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存在将非西方世界另类化的不足。
B.第②段从三个角度对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自然而然地发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呼吁。
C.第③④⑤段为构建彰显我们主体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有效建议,其中关键是摈弃西方已有的做法,到国外去搜集第一手资料。
D.本文是一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剖析问题一语中的,解决问题建议中肯论证过程中采用了事实论证等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现代哲学社会科学认为西方才是现代化的起源,否认了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生,这一观点是偏执的、武断的、带有歧视性的。
B.“城镇化”的概念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虽然与西方的“城市化”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属于城市化理论的范畴。
C.进行中西社会异同的比较研究时,采用“互为参照系”的方法能有效防止话语预设带来的弊端,比较准确地反映中西文化的真实特性
D.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展海外研究,构建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并不意味着要遮蔽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淡化他们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易》与中国美学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传》则是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周易》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都很重要。《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首先不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而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因此,在考察它所提出的那些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之前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只是个别地方包含有一些原始的哲学概念。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步哲学著作了。《周易》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所以《周易》历来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对于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虽然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但他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对包含自然和社会两者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的结构等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体性的概括说明。而《周易》的作者们可以说是把这一任务承担起来了。从他们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的“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
但《周易》又明显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只不过努力去除它的玄虚色彩和对超功利的自由的追求,使之成为符合儒家要求的具体实际的东西。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道家是相互补充的,《周易》是以道补充儒来建构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周易》是如何建立它的世界模式呢?首先,它的全部做法都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使与人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就是人类在他的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规律。《周易》把这称之为“以神道设教”。这里所谓的“神”并不是“人格神”、“上帝”,而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的“神”,指的是自然规律的微妙变化。“以神道设教”,是把人事的活动看做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并以此教示天下。《周易》认为这样一来天下就心服口服了。现在看来,这种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整部《周易》处处都是用这样的逻辑来说话的。
(选自《中国美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周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约起源于殷周之际的《经》和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周易》。其中,《传》是用来解释《经》的。
B.《周易》的《经》本来是古代用以占卜的书,但经过《传》的解释、引申和发挥,《周易》就远远不是一本占卜的书,而是一部哲学著作了。
C.《周易》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在于它的整个的思想体系。而不仅在于它所提出的个别直接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范畴。因此,有必要先来考察它的整个思想体系同中国美学的关系。
D.《周易》被看做是“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它有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企图对包含自然、人类的历史发展等范围极广的问题做出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建立一个世界模式。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儒家思想或道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注意的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伦理问题,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确定了他们认为是贯穿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的根本法则——“道”
B.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整个世界的大问题缺乏研究和说明;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对整个人类世界产生形成及其内在结构等问题,仍然没有做出总结性的概括和说明。
C.从《周易》作者的思想在根本上没有离开儒家“仁学”来看,历代把《周易》视为儒家经典是有道理的,而且他们还承担了对自然和整个人类社会进行概括和说明的任务。
D.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着眼点是在自然,并且常常流入玄虚,兴趣主要集中在“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上,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上。
【小题3】(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因为《周易》吸取了道家的宇宙起源论和素朴辩证法的思想,所以它不但被后世崇奉儒家思想的人们重视,也为崇奉道家思想的人们所重视。
B.《周易》建立世界模式的做法都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即“以神道设教”,在活动中,人类应该遵循自然在运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
C.儒道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如在魏晋玄学中,《易》是与《老》、《庄》并列的重要典籍。因而《周易》即是以道补充儒来构建体系的一个具体例证。
D.《周易》中“以神道设教”的思想不外就是把统治阶级的活动说成是符合永恒的自然规律的,用自然规律来论证它,是人们承认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从而接受它、服从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对异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它对“内”与“外”的理解,与对“华夏”和“蛮夷”概念的理解一样,是动态和辩证的,所以能够把接触到的异文化转化为与中华文明彼此相容和互补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现象,但是在与中原文化近距离相处和共存一个时期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化。

在这种历史情境下,恐怕我们讨论中国的“内”与“外”,就不能以中原王朝皇帝的血缘来判断是否“外人”掌权,否则就会否认元朝和清朝是中国的朝代,把它们看作是“外来政权”。而且纵观各个朝代的皇室血缘,许多都有异族的成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族际通婚始终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华各民族之间早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坚持血统论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以政府实际收税和派遣官吏的行政管辖边界来加以界定“内”与“外”。中华文明从中原地区向周边的边缘地区、甚至边远的异邦进行文化辐射,现在周边的许多邻国,在历史上都可以被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如像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过去使用的文字都是汉字,它们保留下来的历史文献都是汉字。

在谈到“内”和“外”之间的关系时,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就是需要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宋朝在各方面的心态比较保守,无法代表中华文明主脉中“中国”的一个常态。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入主中原后,会带来了基因上新鲜的血魄,也冲击了中原地区相对停滞的社会。如果一个文明群体被其他文明群体所打败,它自身肯定出现某些保守和停滞的特点,失去了活力,外来的冲击可以使其重新焕发青春。所以,我觉得从历史演变的态势上来看,在许多方面,“内”和“外”之间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且彼此的边界是动态和发展的。

现在我们讲中国历史,“中国”的地理边界应如何把握?那么讲到历史上的外蒙古、越南、琉球这些地方时,应该怎么讲?汉朝时越南曾是中原王朝管辖之下的“交趾郡”,明朝时期撤出了越南。我们现在讲中国历史,为了不与邻国产生矛盾,只能限定在目前国际承认边界内的960万平方公里,这是今天的中国。但在历史上,不同朝代的行政管辖边界、军队驻扎的边界、财政收税的边界、文化影响力达到的边界与今天的国界并不重合,有时在这960万平方公里之内,有时在之外。所以,我们今天讨论历史中国的“内”与“外”,就必然面临一个中国历史传统的、今天国际法承认的、现代概念的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在它们之间必然有许多张力和矛盾,也很困扰学者们的头脑。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的“内”与“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力,表现在可以与异文化相容与互补,而少数民族政权也能接受中原文化。
B. 皇室血缘的异族成分,民族之间的族际通婚,在事实上表明血缘关系不能分清楚中国的“内”与“外”。
C. 中华文化圈的辐射范围比行政管辖边界宽广得多,故不能完全以行政边界来界定“内外”问题。
D. 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边界表现很多样,会面临很多让人困扰的矛盾。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包容、血统、行政、心态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述。
B. 文章没有明确指出中华文明的“内”与“外”的具体边界。
C. 文章的论证语气在整体上比较温和,这有利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
D. 文章最后回归现实,指出“历史中国”的存在矛盾和解决路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坚持血统论,那么中国历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历史。
B. 如果不分析当政者和主流学者的心态,中国的“内外”关系容易判断失误。
C. 如果一个文明群体失去活力,就需要外来的冲击使其重新焕发青春。
D. “中国历史传统”只是理解历史中国的“内”与“外”的其中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