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原始宗教
根据考古发掘,人类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后期。生产力低下和灵魂观念是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原始宗教一般来说是原始氏族的宗教。原始时代的人类不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也不了解人的生老病死和做梦的原因,对于大自然所发生的一切奇异现象如雷电风雨等,更是迷惑不解。对这些自然现象和人自身没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引起惶恐不安的心理。他们把这一切的产生都归之于一种外在物的活动,这种外在物的力量超凡,主宰着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这种外在物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灵”“灵魂”。原始人类不仅相信人有“灵魂”,而且相信动植物也有自己的“精灵”,并用祈祷、膜拜、巫术、祭咒等仪式去影响这些“精灵”,祈求“精灵”消灾降福。原始人的这种观念,即是“万物有灵论”,是原始的宗教观念。这种观念的信仰和礼仪崇拜则是原始的宗教活动。人有“灵魂”,衍生出祖先崇拜,动植物有“灵魂”则形成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形式之一。“图腾”一词源自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属”。这种宗教形式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继之在许多原始部族中皆有发现。原始人认为各氏族分别源自各种特定的物类,如某种动物、植物,并将此物即氏族的图腾当作崇拜对象。一般认为,图腾是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氏族成员对作为本氏族图腾的动植物要特别爱护,不得伤害。有的氏族住地还立有“图腾柱”,氏族成员带有图腾徽号,作为氏族的特殊标志。图腾崇拜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并各有自己独特的礼仪和禁忌。
祖先崇拜也是原始社会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原始人有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而继续活动,需要继续照顾,于是在死者墓中放置食物和用具,以便他们在死后仍像生前一样生活。于是,在一些氏族内部逐渐形成了对那些生前做过重大贡献者以及生前曾是氏族生活的组织者和生产的指导者的氏族首领的崇拜,通过举行祭奠、安葬礼仪以示敬意,并幻想祖先的灵魂保佑本氏族。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祖先崇拜变成维系家族集团、巩固父权统治的有力因素。
此外,巫术和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禁忌、占ト、咒语等,以及主要流行于亚洲和欧洲北部的萨满教,都是原始人的宗教活动和宗教信仰。巫术的种类很多,方式方法也因地因时而异。氏族部落中以巫术为业的人称为巫师。与巫术有关的萨满教产生较早,因此教的巫师被称为萨满而得名。“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语,意为激动不安的人。在萨满教看来,萨满是神和人之间交往的媒介,能作法通神,替人治病,为人祝福。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原始宗教信仰逐渐演变为对村社、城市和阶级的保护神的崇拜,由“原始众神”的信仰向一种神教转化。原始宗教经古代宗教、中世纪宗教发展成近代宗教、现代宗教,成为一种稳定而顽强的文化力量,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选自解光云主编《世界文化史·人类原始时代的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始宗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考古发现,约在旧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产生了原始宗教的观念,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和灵魂观念。
B.原始的宗教观念认为,人有“灵魂”,动植物也有自己的“精灵”,用祈祷、膜拜、巫术等仪式去影响“精灵”,“精灵”会消灾降福。
C.原始宗教信仰演变为对村社、城市和阶级的保护神的崇拜是逐渐形成的,它已由“原始众神”的信仰向某一种神教转化。
D.原始宗教的发展脉络是经古代宗教、中世纪宗教发展成近代宗教、现代宗教,成为当今一种稳定而顽强的文化力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原始时代人类以为外在物就是“灵魂”,人有“灵魂”产生了祖先崇拜,动植物有“灵魂”出现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B.图腾是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氏族图腾的动植物自然要受到爱护,所有的氏族还有特殊标志,如住地“图腾柱”、图腾徽号等。
C.原始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开肉体而继续活动,需要活在人世间的人继续照顾,这属于原始社会宗教信仰中的祖先崇拜。
D.原始人的宗教信仰还有巫术和与巫术结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禁忌、占ト、咒语等,以及存在于亚洲和欧洲北部的萨满教。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原始时代的人类不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也不了解人的生老病死和做梦的原因,还不了解雷电风雨等,所以才有外在物的产生,原始宗教的产生。
B.图腾崇拜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继之在许多原始部族中皆有发现,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这表明它存在的范围十分广阔。
C.祖先崇拜的作用巨大,只要对那些生前做过重大贡献的氏族首领举行祭奠、安葬礼仪以示敬意,就能维系家族集团、巩固父权统治。
D.“萨满教”认为,萨满是神和人之间交往的媒介,能作法通神,替人治病,为人祝福,这能看出萨满教与巫术有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1 05:0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世行统计,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而几乎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湾区。若以2010年GDP计算,将湾区视为国家,那么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在全球国家的经济排名分别为第9位、第14位和第23位。如果说东京湾是以工业制造取胜,3.68万平方公里盘踞4383万人口制造了1.8万亿美元GDP;那么纽约湾就是玩转金融游戏,2340万人在2.15万平方公里上创造的GDP高达1.4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则是科技创新见长,仅1.79万平方公里的面积、760万人却产生0.8万亿美元GDP,湾区经济的能量可见一斑。

(摘编自《搜狐·财经》,2018年12月1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交通条件便利,拥有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广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及香港、广州、深圳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枢纽,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拥有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以及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体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不断强化,多元文化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近年来,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摘编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2月18日)

材料三:

观察世界三大“大湾区”,带动其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纽约湾区,政府早前推动了应用科学招商引资,后来又搞了“数字纽约”,提供高科技公司最完善的信息服务。东京湾区也有财团推动的传统,大财团会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和大学合作搞科研。

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发现,那里有一种氛围,是仅仅照抄人家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抄不来的,就像那里可以包容乔布斯这样脑袋和正常人不一样的人。高校学生的氛围也不是急功近利赶紧找个体面的工作,总有一批人会热衷于“创造”出些什么,并为之着迷,可以不关心薪酬,可以熬过类似于“在车库里最初创业”的日日夜夜。

美国或是日本,对于侵犯知识产权,是有相当恐怖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日本本来也没有,是到了上世纪末引入了惩罚性赔偿)的,甚至可以把抄袭侵权者赔得倾家荡产。为什么境内山寨多,根本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抄袭比创新的性价比高。那么有惩罚性赔偿制度,就能把违法成本大幅提上去,也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进而才能让那些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而且还能一环扣一环地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兴业。

(摘编自《第一财经》,2019年2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条件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几乎都集中在沿海湾区,据统计,全球相当多的经济总量的地都与沿海湾区密切相关。
B.粤港澳大湾区拥有“9+2”的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合作不断,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C.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优势互补,随着发展,各城市的合作将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D.去旧金山的硅谷考察后,很多国内的企业家发现,能够包容乔布斯这样的人的、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我们是照抄不来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京湾以工业制造取胜,纽约湾能玩转金融游戏,旧金山湾以科技创新见长,同是沿海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另辟蹊径才能后来居上。
B.地处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正在加速形成便利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C.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拥有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航空枢纽地位以及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
D.施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让创新比抄袭性价比高,才能让搞专利研发的有动力、敢投入,才能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来华投资。
【小题3】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条件并根据材料三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出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这与以下四大要素的关联颇为紧密。

一为诗人作为“舆论领袖”,影响广泛。正统诗学以诗言志,以诗缘情,以诗感物,其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相比之下,俳谐诗虽属小众,却也改变了正统诗文单一的审美形态,体现了人类情感具有的多元性表达的特征,为文化共生所需求。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得宋人喜爱的俳谐诗出自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象、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

二为俳谐诗流传形式多样,为民众乐见。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事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洞仙歌》结句“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等均采用打诨手法,谐意缭绕。

三为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俳谐诗不作生硬说教,而是如杂剧打诨,令人发笑中领悟道理,内容富于启迪。陈善《扪虱新话》曰:“予谓杂剧出场,谁不打诨,只是难得切题可笑尔。山谷盖是读秦少章诗,恶其终篇无所归,故有此语。”,而是有所归旨。

四为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让人发笑,开心愉悦。诗人善用各种言辞引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谐趣产生之第二要义为语言逻辑跳跃引致。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

俳谐诗兴盛于两宋,是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的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文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出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所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

(摘编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俳谐诗与宋代雅正唯美的诗文风格不符却能够大放异彩,映射出宋代文化的新面貌。
B.正统诗学风格与文体一向居于主流,以诗来言志、缘情、感物导致了审美形态的单一。
C.俳谐诗人善于解构读者的期待心理,让其产生心理落差;安排颠倒错位的逻辑,出人意料。
D.俳谐诗是北宋诗文呈现时代生活的典型,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民众与雅客接受并传播。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从四个角度论述了俳谐诗在北宋兴盛并广为传播的原因。
B.文章第二段通过与正统诗学的对比,突出了俳谐诗被宋代士大夫普遍喜欢的重要原因。
C.文章在论述俳谐诗融合戏剧因素时,列举了辛弃疾采用打诨手法的诗句作为事实论据。
D.文章通过介绍谐趣产生的两个要义,证明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的俳谐诗易于让人接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名家的俳谐诗以其罕见的气象、境界、格局使得宋代俳谐诗具有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B.俳谐诗使用打诨纯粹是为追求语言的有趣,在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对读者进行启迪。
C.如果俳谐诗面对喧嚣的大众文化采取拒斥的态度,就不会凭多样流传形式为民众喜爱。
D.俳谐诗呈现的多样化的文人审美趣味是由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的生趣活泼决定的。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秋光里的黄金树

(1)这里就正是秋天。
(2)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中,精髓便是:凝神。
(3)那样一种专注,一派宁静;它不骄不躁,却洋溢着平稳的热烈;它不想不怨,却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凉。
(4)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或者挂满树枝,叮当作响,掷地有声。  
(5)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6)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她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宛如树的大鸟身上落下的一根羽毛。她透过这片叶子去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仿佛一个至高境界的生命向你展示了它的五脏六腑,一尘不染,经络优美。“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就像是一幅画!” 
(7) 还有一个老人,一个瘦老头,他用扫帚扫院子,结果扫起了一堆落叶。他在旁边坐下来吸烟,顺手用火柴引着了那堆落叶,看不见火焰,却有一股灰蓝色的烟从叶缝间流泻出来。这是那样一种烟,焚香似的烟,细流轻绕,柔纱舒卷,白发长须似地飘出一股佛家思绪。这思想带着一股特殊的香味,黄叶慢慢燃烧涅磐的香味,醒人鼻脑。老人吸着这两种烟,精神和肉体都有了某种休憩栖息的愉悦。 
(8)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9)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10)当然没有。它作为自然的无言的儿子,作为季节的使者和土地的旗帜,不准备躲避或迁徙,这是它的天职。 
(11)当我们在原野上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哪怕是远远地,只看见团团的、兀然出现在地面上的影子,我们也会感到这是自然赐给我们的一番美意。当然随之我们就会遗憾太少,要是更多一些该多好,要是有一片森林该多好!但是毕竟是因为有了这几棵树才引起我们内心更大的奢望。 
(12) 对森林的奢望,是每个人对远古生活的回忆和依恋。荒野是那么寥廓;荒野上的道路是那么漫长。 
(13)原先驻守在这片荒野上的树呢?它们曾经无比强大,像一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大兵团,密集的喧哗的笑声,仿佛在嘲笑一切妄想消灭它们的力量,而且它们拥有鸟类和众多的野兽,这些鸟兽类也不相信森林会消失。 
(14)但是时间被人利用了;时间使人成了最强大的。 
(15)人类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一斧头砍死一棵树,就像杀死一个士兵。最终,整个兵团消失了,连骨头也不剩。 
(16)后来的人,谁还记得荒原不久以前的童话呢?关于树的呼吁已经很多了,我不打算重复了。 
(17)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18)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19)因此,对树充满敬意吧——从现在就开始,对任何一棵树充满敬意,就像对自己的上司那样。
(节选自《周涛散文.伊犁秋天的札记》,有改动)
【小题1】作者写秋天的落叶,为什么要联系孩子和老人来写?
答: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第8段加以赏析。
答:
           
【小题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①童话  
答:       
②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答:     
【小题4】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这应该是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C.“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D.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吧上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一一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也不愿意推动“互联+”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2015-2016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对比

2016年网站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D.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小题3】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