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小题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古诗两首,回答问题。

(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题2】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朝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多表现边塞生活。②碛(qì):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大丈夫驰骋疆场,正赶上边塞战机,“立可乘”表现其求战心切,斗志旺盛。
B.五、六句从听觉方面来写,身披铠甲的勇士在雨中穿过戈壁滩,在陇地的雷鸣中作战。
C.七、八句描绘了胜利后的场景,敌人势穷力竭,连夜送来降书,缴下的铠甲堆积如山。
D.“汗血马”“霜毛鹰”代指贡品,诗人借以表达“四夷宾服”“天下定一”的理想。
【小题2】诗歌三、四包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二)天津桥春望

雍陶①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②花。

注:①雍陶,晚唐诗人。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②上阳:上阳宫,武则天曾将其修葺得豪华富丽,作为寝宫。
【小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怀古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 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曾任过监察御史,当时元稹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郢:今湖北荆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璧竹鞭是用深林中绿如碧玉的竹子制作的,异常珍贵,作者十分喜爱。
B.颔联写出作者打开信封后心情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尾联用竹鞭“策马”“敲镫”等动作,传达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丰富了诗的意蕴。
D.全诗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写竹鞭,酬友人,抒己志,感情真挚。
【小题2】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新 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柳》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再回到眼 前的柳上来。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
B.《柳》中“断肠”是写已经枯凋的秋日柳面对又一个春日,乐游苑上士女如云热闹繁华的 景象,不由悲从中来的感伤。
C.《新柳》一诗描摹细腻,有韵味,妙手天成,生面别开。写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 线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景。
D.“柳条百尺拂银塘”一句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冠 以“银”字,给水面镀上柔美的亮色。
E.“水中柳影引他长”的“引”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柳条和水中柳影相连相 映的图画,富有情趣。
【小题2】两首诗都写到了“柳”,请联系诗歌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内涵?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三首(其一)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

[注]①泛:弹,犹流荡。②最后两句结合了《淮南子•说山训》中一叶落而知岁 暮”和(楚辞•九歌•夫人》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思。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两句写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B.三、四句写残萤栖身于露珠,早飞雁拂过银河,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
C.五、六句写高树早上密不透光,天气晴好时能看得更远更清,看到远山上高树更多。
D.诗中选取早秋特定景物来描写,动静结合,画面感强,又借景暗示诗人的孤寂之情。
【小题2】评论家认为这首诗的尾联写得绝妙。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寒食)节令,清明前一天。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门在外十九年。耳后为晋文公,赏赐随从。推不求官封,与母隐居绵山,后耳焚山逼他出,推拒而抱树枝烧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小题1】请结合下文分析“二月江南花满枝”一句的手法和作用。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屠”字写得尤为精妙。“屠”是杀的意思,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酷热的极度怨恨。
B.第三句的一个“惧”字,写出百姓对眼前的酷热、未来的灾荒及腐朽社会的忧虑之情。
C.“之高”“之远”的清凉世界尽管遥不可及,却对饱尝酷热的作者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
D.在诗的最后一句中,王令称,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去享受那清凉世界,他宁愿不去。
【小题2】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表现“暑旱”,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①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小题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