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①(寒食)节令,清明前一天。春秋时介子推曾随晋公子重耳出门在外十九年。耳后为晋文公,赏赐随从。推不求官封,与母隐居绵山,后耳焚山逼他出,推拒而抱树枝烧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为纪念他,每年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俗称寒食节。②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小题1】请结合下文分析“二月江南花满枝”一句的手法和作用。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2 07:4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琼,宇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调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日:“欲官不?”对日:“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暑为府长流参军。除南清河太守,其郡多,及至,民吏肃然,奸盗止息。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性清慎,不发私书。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研日:“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郡民赵颖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颖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颖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日:“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日:“一身获罪,且活千宝,何所怨平?”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在那六年,人庶怀之,遂无一人经州。前后四表,列为尤最。遭忧解职,故人赠遗,一无所受。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准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后为大理卿,而齐亡,仕周,为博陵太守。隋开皇初卒。
(节选自《北史·苏琼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货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B.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C.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D.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以给付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太守”是“刺史”的下属,是一郡之首。
B.“府君”,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后仍沿用。也可敬称已故者和敬称神。
C.“致事”,是上报施政情况,和“致仕”“休致”“乞骸骨”不同,后者是辞官。
D.“忧”,居丧,多指居父母丧,“父忧”即父亲的丧事。“遭忧”,是遭父或母之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要求做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对盗牛案稍加审査便知所告非盗贼,迅速释放并很快抓捕了盗牛贼。从此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留,只是放散在外。
C.苏琼清廉谨镇,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颖的新瓜不剖食,放于厅堂大梁,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淮南和准北发生饥荒时,苏琼不顾准河不允许商贩渡河贸易的禁令,上奏朝廷,请求开禁,使淮河两岸货物得以流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注)①公除:指帝王身负国事之重,因公权宜礼制,除下丧服。②舆榇(chèn):载棺以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古代任职授官用词很有讲究,如“拜、授、除”是授予官职,“徙、迁、调”是一般的官职调动,“罢、黜、夺、免”是解除官职。
B.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故言行在所,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朕,第一人称代词,自古为皇帝自称,“孤”、“寡人”等词也常用以皇帝自称。
D.崩,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B.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C.乐运秉性刚直,但仕途坎坷。他曾身居谏官之职,秉性刚直,直言敢谏,但也因此被人排斥打击,退而录夏、殷谏争事而成《谏苑》。
D.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