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至于暴矣(虐待) 以我贿迁(财物,这里指嫁妆) |
B.女也不爽(好) 及尔偕老(等到) |
C.士贰其行(不专一,有二心) 渐车帷裳(逐渐,缓慢) |
D.其叶沃若(润泽的样子) 体无咎言(身体)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共事二三年,始尔为未久 |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朝辞白帝彩云间 |
D.载笑载言 载歌载舞 |
A.秋以为期 以我贿迁 |
B.及时相遣归 久久莫相忘 |
C.于嗟鸠兮 仕宦于台阁 |
D.桑之未落 女之耽兮 |
A.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B.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C.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
D.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准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安流亭”表明地点,“俟客不至”表明了诗人在等朋友,“独坐”则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之情。 |
B.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予了无限的感叹与沧桑。 |
C.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 |
D.颈联实写了两个场景:骑着马在斜阳夕照中路过剑阁,而马的影子被拉长;清晨则摇船伴随橹声去瞿唐。 |
E.末联写以前与自己在一起喝酒的朋友没有消息,诗人只好在水榭上依栏潸然泪下,抒发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伏枕:指生病。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的结句,写出诗人在面对孤城落日景象时的豪壮之感。 |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
D.诗人此时身居夔州,心念长安,听猿下泪,自伤羁旅,表达其内心凄清哀怨之叹。 |
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差别图。 |
C.“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 |
D.“风尘何处期”,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将笔锋转向对未来的预卜,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含蓄委婉,言有尽而意无穷。 |
E.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浓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
游赏心亭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方樽。
(注)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历史着眼,“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韦庄“六朝如梦鸟空啼”意境类似。 |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 |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描写诗人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
D.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
溪上遇雨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我”坐在溪边,看到前山乌云骤雨,而自己所在处阳光灿烂。 |
B.第三句中的“我”大吃一惊,因为滚滚乌云挟带着骤雨,已泻到自己头上。 |
C.第四句写天色渐晚,再加上前山黑云笼罩,人们无奈只好点起火把照明。 |
D.这首诗生动写出了夏雨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的特点,富有生活情趣。 |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可食、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诗句前三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
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诗人对苛捐杂税社会现实的控诉。 |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D.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 |
E.这首诗通过对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生活的厌恶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小题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隐忧。 |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
【小题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赠别贺兰铦
杜甫
黄雀饱野粟,群飞动荆榛。今君抱何恨,寂寞向时人。
老骥倦骧首,苍鹰愁易驯。高贤世未识,固合婴饥贫。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悲歌鬓发白,远赴湘吴春。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
注:此诗作于广德二年(764)春,当时杜甫在阆州。贺兰铦是杜甫的朋友,此时欲离开阆州到湘吴去。杜甫此时写诗相赠。【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用老骥、苍鹰的桀骜不驯来比喻贺兰铦不屈的气节和自傲的性格。 |
B.“悲歌”二句,凸显了贺兰铦年老体弱,悲歌慷慨,远赴吴湘的悲壮。 |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想到与友人分别后再难相见,内心悲伤。 |
D.全诗运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关怀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