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C.满怀黄菊篱边折,两朵茱萸镜里开。 |
D.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
送李九贬南阳
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注)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蕙若:蕙草与杜若,皆香草。【小题1】作者如何以“送”贯穿全诗?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请概述诗歌颈联表达的丰富情感。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
B.颔联,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的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
C.颈联,“畏老偏惊节”,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俊奇伟。 |
B.颔联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
C.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
D.繁华不再,夕阳西沉,作者转而心情感伤,情感比较深沉。 |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此时诗人身陷叛军中,与家人远隔。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蟾宫和玉兔指代月亮,以清朗的月光表达家国之思。 |
B.诗歌颈联对仗工整,“丹心”“白发”凸显诗人的家国之痛。 |
C.尾联借景抒情,劝月“休照”兵营,以免将士们睹月而思家。 |
D.全诗抒发了思家念亲之情,表达了对战事与人民疾苦的忧心。 |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②,不敢叹风尘③。
注 ①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②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直写母亲的爱心,下句写久别的儿子岁暮之际回家团聚时母亲的喜悦心情。 |
B.母亲为儿子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儿子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 |
C.诗中叙写母亲与儿子相见时的情景,一“怜”一“问”,慈爱之心,跃然纸上。 |
D.该诗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 |
咏怀(其四)①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
【小题3】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小题4】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①守空堂。
壮齿②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注释:①块然:孤独貌。②壮齿:壮年。【小题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风”两句以写秋景起笔,写出了秋风寒冷、白露凝霜的景象。 |
B.“柔条”两句写植物的枝条一日日苍劲,绿叶一天天地渐趋萎黄。 |
C.“明月”两句写明月从云崖露出,“皦皦”突显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
D.“壮齿”两句写诗人壮年时期漂泊不定,人到暮年对此感慨不已。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
B.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写了这首五言律诗。【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往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花不发”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
C.“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雪仍残”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
D.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