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
秋 兴
陆游
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②篘:滤(酒)。【小题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
B.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
C.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
D.“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观 兵
杜甫
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观兵”,“观”指观看,“兵”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出战前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
B.颔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
C.首联中的“虎”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
D.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
岁晚自感王建
人皆欲得长年少,无那排门白发催。
一向破除愁不尽,百方回避老须来。
草堂未办终须置,松树难成亦且栽。
沥酒愿从今日后,更逢二十度花开。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年轻是人之常情,但现实催人衰老,首联便写出事与愿违的无奈。 |
B.“白发”“老须”等意象描述出诗人晚年苍老状,照应标题中的“岁晚”。 |
C.借“草堂未办”“松树难成”来抒发作者因年华老去后的消极处世之感。 |
D.本诗语言明晰,凝练精悍,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平仄相间,朗朗上口 ° |
秋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③百尺楼。
(注)①陆游作本诗时年已七十九岁,闲居故乡山阴。②火牛:古代火攻战具,牛的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半冲向敌军。③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第二句和杜甫《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句,都借“沙鸥”意象表现诗人的闲适淡泊。 |
B.颔联写自己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度日如年,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放下了。 |
C.颈联借助寒砧、深巷、残月、梧桐等诸多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画面,融情于景。 |
D.尾联用典,借志在扶世救民的陈登登上高楼极目远眺之事,寄寓自己壮志不能伸的惆怅。 |
高斋晚望
柴望①
才是青山便卜邻②,世情那得较③纷纭。
露含远地分为雨,烟起人家去作云。
柳色晴光扶槛入,莺声人语隔窗闻。
高斋独卷重帘坐,花落棋床日未曛。
(注)①柴望,南宋诗人,曾因出书提醒当朝居安思危触怒朝廷被捕入狱。出狱后隐居30年而时时心忧国难。②卜:选择。③较:计较,争辩。【小题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选择春天富有特征的景物入诗,青山云露,炊烟人家,柳色莺声,花落棋床,意象丰富。 |
B.诗中的写景由远到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角度描写,富有层次感。 |
C.优游闲适的高斋晚望,其实是诗人的一次暂时挣脱压抑与苦阀、孤独与无奈的心灵挣扎。 |
D.诗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增加了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
九日水阁
(宋)韩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
B.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
C.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
D.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
题竹石牧牛①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②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③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②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③野次:野外。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 |
B.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 |
C.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 |
D.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 |
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致于使冶城潮水上涨。 |
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 |
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渔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