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其原因是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与一男子私定终身。
B.此诗作为叙事诗,诗中赋、比、兴交替使用。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既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更是两人的爱情由盛到衰的象征。
C.《氓》这首诗同大多数的《诗经》中的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回环跌宕的结构,注重重章叠句。
D.从“氓之蚩蚩”到私欲得到满足的“至于暴矣”,乃至朝三暮四后的“士贰其行”,氓的变心是为钱财已得,“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可为证。
E.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了女主人公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塑造出一位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悲剧人物形象。
【小题2】诗中多次提到淇水,其作用是什么?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第下列小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作者以明月起兴,暗示了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状态及其原因。
B.三、四句,点明主人公忧愁难眠,便索性“揽衣”而“起”,独自“徘徊”。
C.前四句是夜景描写,与“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这首诗异曲同工。
D.七、八句,通过“出户独彷徨”的行动和“当告谁”的反问,使情感得到强化。
E.九、十句,主人公的愁思最终得以排遣,所以“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小题2】这首诗歌在抒情方面使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悲壮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C.第五句,“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样的豪情。
D.最后两句,诗人引用战国燕昭王在易水的故事,表示朝廷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当前题号:3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①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①弃捐:抛弃,抛开。
【小题1】“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小题2】请结合诗中语句简析本诗抒发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①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张祜:唐代与白居易同一时期的诗人,少有才情壮志,不趋炎附势,终身不仕。
【小题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
【小题2】结合全诗,概括何相公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 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 “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 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小题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①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②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煞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扰。②蜺: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蜺,指白虹。③却:此处指“返回”。④去:作“来”讲。⑤浑:简直。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识见。
【小题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①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③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①俞紫芝,字秀老,金华人。官场失意后,蛰居水村,寄情于山水。②赊:语气词。③绷:布幅
【小题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抓住水村的特点,先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再写隔岸烟雾迷朦中的野草,远近明暗搭配和谐。
B.颔联描绘翠鸟闲居荷叶之下,鹭鸶栖息于芦花丛中,这样一幅清幽冷寂的画面,传达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酒旗飘飘为动景,渔屋酒家为静景,一动一静,动中有静,更增情味。
D.尾联“无人写得寄京华”一句,写诗人不禁想画一幅《水村闲望》画,表明他官场失意后的愤懑之情。
E. 诗的前三联写景,由沙滩到隔岸,然后转到河内,再移到岸上,跳跃变化大,给人以目不暇接的感受。
【小题2】有人说,整首诗的前三联都是对水村景物的生动刻画,但末句提到“京华”,显得有些突兀,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呢?请简要阐述。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和陈述古拒霜花

[北宋]苏轼

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注)拒霜花:又名木芙蓉,在深秋开放。吕本中:南宋人,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后因忤秦桧罢官。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诗“细思却是最宜霜”中的,“细思”“最宜”,抒发了他对拒霜花深深的赞颂之情。
B.吕诗“雨后霜前着意红”用夸张手法写木芙蓉遇雨霜时,仍积极地将鲜红的色泽呈现。
C.吕诗用“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桃李随春风的来去而开落、听任摆布的软弱特点。
D.两诗都围绕木芙蓉的特点来写,都从不同角度写了它不畏秋霜、凌寒而开的精神气质。
【小题2】“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3】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手法,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小题。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舍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注)①摄生客:探求养生之道的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首两句中“变”“含”两字,化虚为实,写出了气候景象、山光水色的奇特,看似平常,却蕴含博大丰富。
B.“出谷”两句承上启下,点明了游览是一整天,与首句“昏旦”呼应;同时又暗中为下文写傍晚湖景过渡。
C.“林壑”以下四句,描绘出一幅天光湖色辉映的湖上晚归图,进一步渲染出清晖娱人、游子憺然忘归的意兴。
D.全诗紧扣题目“湖中”两字,叙写了一天的行踪和景象,尽管时空跨度很大,但因虚实详略得宜,写得次第井然。
E. 全诗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人“愉悦”之情,洋溢在“清晖”“林壑”“蒲稗”这些脉脉含情的景物所组成的意象之中。
【小题2】诗歌的最后四句写诗人出游之后的感悟。这种感悟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所抒发的感悟有怎样的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