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 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注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小题1】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小题2】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涵的哲理。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①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刘长卿曾“刚而犯上,而遭迁贬谪”,此诗当做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小题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的对仗看,本诗是一首律诗。 |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 |
C.“汉文有道恩犹薄”,是说有道明君汉武帝却没有重用贾谊。 |
D.“寒林空见日斜时”,描绘了昔盛今衰的情形。 |
A.慷慨激昂 | B.清新流畅 |
C.含蓄蕴藉 | D.刚劲质朴 |
兰亭诗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乙卯重五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鬓,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乙卯:指1195年,这年陆游71岁,隐居在家乡越州(今浙江绍兴)。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言平易晓畅,色彩明丽,表现出清旷淡远的风格 |
B.颔联、颈联描写了山村端午节俗,吃粽子、插艾束、佩香囊、点朱砂,满溢生活乐趣。 |
C.“日斜吾事毕”一句中,“日斜”暗指南宋王朝国势之危殆, “吾事毕”三字正写出诗人无路请缨、功业成空的无奈。 |
D.尾句 “一笑”二字,透露出诗人旷达之气,颇有“慷慨心犹壮”之意。 |
(3)简要分析 “榴花忽已繁”一句中“忽”“繁”二字的妙处。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楼阴”“背日”两个词语都点明了观景角度:作者站在楼的南面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水势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下列诗句不属于登高题材作品的一项是(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小题1】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2】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梦 泽
[唐]李商隐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
【小题1】诗歌第一句中所提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小题2】清代注家姚培谦说:“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读此同声一哭矣!”请你结合诗歌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看法。
A.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一个妇人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怨情。 |
B.诗中用胡马和 越鸟设 喻,表现妇人责怪丈夫不知恋家。竟不如马、鸟有情。 |
C.诗中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的真切细腻,极有特色地表现出思妇的心理状态。 |
D.诗的结尾“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感情猛然一转表明思妇对久别不归的丈夫的绝情,以此来获得自我安慰。 |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 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小题1】《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小题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小题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点出胜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意兴阑珊。 |
B.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这两句极写了阁之高,阁之静。 |
C.第五句写阁外的景象:阁外有一深潭,白云飘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显得那样寂静悠闲。 |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
B.三、四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