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小题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怎奈。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述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鹏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地、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小题2】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题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中的黄梅时节是指夏初这个时令。
B.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正面写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C.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D.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E.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小题2】结合诗歌后三句的内容,谈谈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海陵病中
吕本中
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
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
【注】海陵属泰州(今属江苏),作者晚年在此任小官。
【小题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处境?有什么作用?
【小题2】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小题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
【小题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是
A.一、二句写皎洁的月色透过轻薄的罗帐,照着主人公,勾起了他的无尽乡愁。
B.“揽衣起徘徊”一句用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主人公失眠的时间之长,忧愁之深。
C.五、六句表明主人公即使在欢乐的旅途中仍然时时思念家乡,时时依恋家乡。
D.结尾两句主人公由“出户”又“入户”,内心的愁情无法排遣,以至泪下沾衣。
【小题3】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塑造的?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 “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嘉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节,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
B.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C.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D.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E.作品以描写、叙述和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寄情山水、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小题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注]①本诗作于白居易送别王质夫时。王质夫因仕途不顺从京归家,时任翰林学士的诗人有感而发。王十八:指诗人在长安以西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做官时结识的好友王质夫。仙游寺:位于盩厔县境内。②太白峰:位于盩厔县境内。③洞门:指山洞入口。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因当时诗人与好友王质夫分离,所以在题目中,诗人用了“寄题”一语。
B.颔联中,诗人依循空间远近顺序,介绍了仙游寺附近曾游玩过的山水景观。
C.颈联运用了“倒装”句式:“烧红叶”为了“暖酒”,“扫绿苔”后“题诗”。
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嘱托,并借“菊花时节”暗示了二人分别的时令。
E.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追求通俗易懂,因而他不回避在同首诗中重复使用字词。
【小题3】【小题4】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

(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绶:系印纽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小题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