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关山月

南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小题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意判断错误的一项(   )。
A.“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写的是死难者。
B.“沙头空照征人骨”,一个“空”字,说明了战士们杀敌和归乡的诸种愿望,将随着老死边关、化作暴露于野的白骨而最终落空。
C.此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
D.这首诗歌的风格是沉郁、苍茫、悲凉、激越的。
【小题3】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具体指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当前题号:1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小题1】这两首诗都以    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    的态度。
【小题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当前题号:2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切的忧伤,请简要回答游子为何忧伤。
【小题3】假设《涉江采芙蓉》中的“采芙蓉”是女子,请展开合理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下面的句子,描述要有文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当前题号:3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小题1】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当前题号:4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②蒲,菖蒲。一种水生植物。
【小题1】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__”;写出本诗中所有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小题3】除了对偶以外,诗歌的画线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当前题号:5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寻陆鸿渐①不遇

(唐)皎然②

移家虽带郭,野径八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④陆鸿渐:名羽,皎然的好友,著有《茶经》,被奉为“茶圣”、“茶神”。②皎然:僧人,本姓谢。③带郭:靠近外城。

【小题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古体诗B.近体诗C.歌行D.诗余
【小题2】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出了陆鸿渐刻意搬家,远离城市,表现自己的脱俗。
B.第三句中的“篱边菊”是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
C.第六句中“欲去问西家”的“欲去”还“问”表示惆怅和关切。
D.本诗语言质朴流畅平实,又不失清新淡雅之感,音调自然和谐。
【小题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陆鸿渐”这个人物形象加以赏析。
当前题号:6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登单于台

唐 张蠙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注)①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军登临此台。②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
【小题1】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 诗。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刻画出边疆春天来临之际,诗人登高眺望、孤独思乡的形象。
B.颔联“白日”“黄河”对举,写尽了边塞的寥廓苍茫和壮丽多彩。
C.尾联写诗人盼望越过阴山关隘,虽然分明知晓关隘不会向他开放。
D.全诗语言质朴淡雅;了无春色的春日,使诗意境荒凉,风格雄阔。
【小题3】试从一个角度赏析画线句。
当前题号:7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 ①徙倚:徘徊的意思。 ②采薇:喻隐居不仕。
【小题1】这首诗属唐代近体诗中的     (填诗体)。
【小题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B.中间四句诗宛如一幅山村秋晚图;光与色、近与远、静与动搭配得恰到好处,表现出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
C.尾联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立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从中反映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小题3】从结构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逐层地表达作者情感的。
当前题号:8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②悬知:料想。③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④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小题2】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当前题号:9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王维诗歌和《香菱学诗》中的一段话,完成下面小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校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也可理解为水流缓慢的样子。②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③值:正遇到。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
《香菱学诗》节选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小题1】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景,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
B.三四句写人,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隐者的安闲。
C.最后一句“五柳”运用了陶渊明“自号”的典故。
D.本诗炼字炼句,辞藻华丽,与《饮酒》风格迥异。
【小题2】从“上”和“依依”两个词运用的角度,你认为“墟里上孤烟”和“依依墟里烟”哪一句更好?说出一条理由并分析。
当前题号:10 | 题型:诗歌鉴赏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