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时俗之工巧兮 时俗:世俗 |
B.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荀合取容 |
C.郁邑余侘傺兮 侘傺:失意的样子 |
D.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穷困:贫穷,困苦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怀。 |
B.“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 |
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 |
D.“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指责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不被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 |
B.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引出议论感叹 |
C.诗中表明了诗人绝不墨守成规,要与世俗周旋的处世态度 |
D.诗中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
【小题5】选段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进行简要赏析
【小题6】选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余虽好修姱以机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而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
(选自《韩非子》)
(1)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2)“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对楚王问
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藩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鳍于碣石,暮宿于孟渚,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楚辞》)
(阅读指要)文章为辞赋体,采用“对问”的形式借题发挥、引譬设喻,面对他人的谗毁进行辩解,表现出宋玉不被人们理解的痛苦和愤慨,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失意潦倒,同时也表明他不同于常人的远大志向和清高情怀,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他自视甚高、落落寡合的性格。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愿大王宽其罪(______) (2)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______)
(3)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______) (4)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______)
【小题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得毕其辞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左右欲刃相如 | D.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1)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2)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小题4】出自于本段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从全文看,宋玉“对问”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他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最终想说明_____________。
A.《沁园春·长沙》上阙描写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壮美风景,下阙转入追忆,畅想“同学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的生命状态。 |
B.荀子的《劝学》善于设喻论证,其中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比喻,论证了学习只有持以恒才能学好的道理。 |
C.《我心归去》中“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写出作者身处异国的极度烦闷。 |
D.《江南的冬景》中“展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一句,运用比喻,把“晨霜”比作“黑女脸上的脂粉”,形象地写出江南冬天晨霜之白。 |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
A.“客”,指来客,客人,与“主”相对。也指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国家的人。 |
B.“六国”,文中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在内的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国家。 |
C.“丹青”,指丹砂和青腹,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故丹青又指绘画,后也可指史籍。 |
D.“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
A.作者在第一段列举秦国四位君主在位时,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已,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
B.作者认为,如果秦国君主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轻视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占据天下和制服诸侯的方法。 |
C.李斯对秦王驱逐客卿、把兵器借给敌人和把粮食送给强盗,使得天下之士不敢往西,最终与诸侯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会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境。 |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①,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②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选自《尉缭子》,有删改)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②朴樕:小木,丛生杂木。【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开百里 陈:陈列。 |
B.则天下莫当其战矣 当:抵挡。 |
C.舍不平陇亩 舍:住宿。 |
D.援枹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
B.本文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的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进而获取人心。 |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国效力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2)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

【小题1】(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其谁可而为之 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 |
C.而遂杀之 后遂无问津者 |
D.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