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有大务,去其害之者,故所欲以必得,所恶以必除,此功名之所以立也。俗主则不然,有大务而不能去其害之者,此所以无能成也。夫去害务与不能去害务,此贤不肖之所以分也。
孔、墨、宁越,皆布衣之士也,虑于天下,以为无若先王之术者,故日夜学之。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今有宝剑良马于此,玩之不厌,视之无倦。宝行良道,一而弗复。欲身之安也,名之章也,不亦难乎?
宁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宁越曰:“请以十五岁。人将休,吾将不敢休;人将卧,吾将不敢卧。”十五岁而周威公师之。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今以宁越之材而久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
养由基、尹儒,皆文艺之人也。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注]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之矣,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注)秋驾:飞车之术。(节选自《吕氏春秋·博志》)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
B.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
C.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
D.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
A.功名,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这里指功业和名声。 |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布衣。 |
C.文艺,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这里是官名。 |
D.土,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
A.本文主张,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去其害之者”,即排除各种干扰,才能使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B.文中关于“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的看法,反映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很可贵的。 |
C.本文选取了孔丘、墨翟、宁越、养由基、尹儒的事例,通过对比论证,强调了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重要性。 |
D.《荀子·解蔽》说:“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与荀子的这一思想是相似的 |
(1)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舍不止也。
(2)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A.本文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展开,孟子在对话中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体现了孟子“仁政”“民本”的治国思想。 |
B.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是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
C.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
D.本文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似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候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同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
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 |
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
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儿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实事。 |
B.楚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被珍藏在宗庙里让人供奉的神龟。 |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考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A.《劝学》一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
B.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除了他先天素质高之外,还在于虚心好学,不需要借助外物、外在的帮助。 |
C.《劝学》一文中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要善于借助外部条件学习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分析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①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②。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众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矣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①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②镒,古代重量单位。24两为一镒,一说20两为一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逍遥游》“置杯焉则胶”) |
B.而越人信机 机:吉凶之兆(《滕王阁序》“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
C.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例句: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A.我决起而飞 | B.泉涓涓而始流 |
C.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D.天柱高而北辰远 |
①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⑥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
D.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
(1)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并序》)
(4)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