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微,月不胜,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游水 |
D.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
A.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B.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C.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D.焉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
B.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C.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D.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努力。 |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选自《庄子·外物》)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 属:连缀,撰写。 |
B.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适:满足。 |
C.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贷:借。 |
D.吾将曳尾于涂中 涂:道路。 |
A.①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②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B.①鲋鱼来!子何为者也 ②之二虫又何知 |
C.①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②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D.①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 |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为官的立场。 |
C.“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人或物。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满。 |
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愿意拖着尾巴生活在水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 |
说 难①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见下节而遇卑贱 下节:节操低下 |
B.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 显:显赫 |
C.人间往夜告弥子 间:抄小路 |
D.柔可狎而骑也 狎:戏弄 |
A.而说之以厚利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
B.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武公怒而戮之 |
C.因问于群臣 我欲因之梦吴越 |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A.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进言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让自己的说法适合他 |
B.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 |
C.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
D.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 所以对君主有爱时,就显得智慧并且更加亲近君主 |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小题5】第五段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二人”指的是 和 。
【小题6】上文三个寓言故事对游说进言的人有何启示?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概括,并加以评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节选)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 ②又申之以揽茞 |
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 ②鸷鸟之不群兮 |
C.①屈心而抑志兮 ②忍尤而攘诟 |
D.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②将往观乎四荒 |
A.“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
B.“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
B.“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茞”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的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劝学(节选)
荀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zhù):通“著”,明。⑤蝡(rú):同“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囋: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方:通“仿”,仿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B.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C.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D.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
A.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
B.士是西周贵族等级的最下层,后演变成既指文士又指武士,也指青壮年男子和有某种品质、才干的人,文中指读书人。 |
C.古人“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即指文中的《诗》、《书》、《礼》、《乐》、《春秋》。 |
D.古人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的说法,根据这一标准,文中的“四寸”相当于今天的10厘米多一点。 |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要学习的内容。 |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 |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导:引导 |
C.族庖月更刀,折也 族:众 |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C.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常以身翼蔽沛公 |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 |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C.足之所履 |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A.视为止,行为迟 |
B.虽然,每至于族 |
C.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
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臣之所好者道也 |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C.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1)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
A.“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咫、尺、丈、跬、步、里、毫、厘”等。 |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 |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一个月分三旬:上旬、中旬、下旬。 |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
A.文段富于想象,善于夸张,多用比喻,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雄奇开阔的意境,极富浪漫色彩。 |
B.宋荣子的思想处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局限,并没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内外”和辩“荣辱”的纷争,只是在这种纷争中不动心,不是真正的“无待”。 |
C.在庄子看来,如果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还是没有达到“逍遥游”,认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达到 “逍遥游”。 |
D.最后一段,作者先破后立,先述后议,在列举了庸人、宋荣子、列子有所待的现象和事物后,再阐述什么是逍遥之境。 |
(1)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①。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②。二子取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③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④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①军正:军中的执法官。 ②进趋之方:求取功名的方法。
③摄:夹处,夹迫。 ④刖(yuè):古代刑名,即砍掉双脚。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文言含义。
(1)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适于他国 (______________)
(2)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___________)
(3)往而不穷哉(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
(1)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2)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