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小题1】(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言(《鸿门宴》)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06 06:01: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也(_______)
【小题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小题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小题2】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小题4】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小题5】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 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近知远,以今知 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 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 断,不期乎馍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骐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堂下之阴 审:审察
B.使人先澭水 表:做标记
C.非相反也 务:追求
D.从其所者人水求之 契:符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或益寿民
B.贵近知远 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知天下之寒士   剑不行
D.契其舟 其子岂善游哉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人们期望好剑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
C.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就是我掉下去的宝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②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小题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不可用,一是为先王之法变了样,二是因为先王之法过时了。
B.制定法律,要依靠道家学派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以远知近,以今知古。
C.古代七十一位帝王,都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法律的。
D.本文观点鲜明,论述逻辑严谨,破立结合,反映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小题6】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中讲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请分析三个故事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大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近由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岂徒孔子知之,冉有亦知,即季孙亦未尝不知之。探其意中所怀挟者而告之曰,吾恐在此不在彼,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季孙之忧,自在萧墙,而其欲则在颛臾,知忧不在此而曰忧,是以为君子之所

(选自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三)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褅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候。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徽》》

(注)①金距:金属尖爪②褅:dì,古代祭名。③二人: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候六佾,大夫四佾。鲁本诸候,礼当用六佾,今只能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将焉用彼矣 相:大夫的家臣,属官
B.是以为君子之所   疾:痛恨,憎恶
C.遂起以往 甲:士兵
D.公怒不   审:仔细考察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季氏将有事颛臾 则移其民河东
B.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   固近于费
C.今由求也,相夫子 客亦知夫水月乎
D.冉有亦知季氏舞道,无上久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段(一)既对历史事实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现实形势作出了精辟阐述,破中有立,驳斥有理有据,立论坚实可靠。
B.语段(二)“亦因其所惧者而惧之也”中的第一个“惧”的是祸起萧墙;第二个“惧”的是阴谋暴露。
C.语段(三)季氏和郈氏因玩斗鸡引起冲突,鲁昭公听信了郈昭伯对季氏的中伤后派人率领军队前去攻打季氏,结果被季、仲、叔三家联合打得大败。
D.孔子认为“均”就能实现“无贫”,这里的“均”的含义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