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诫子书
张之洞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己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王.其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民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令国是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筻,无所不
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八棱。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
人,故排万难递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种,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
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枝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令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匆
惮劳,匆恃责,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逢,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
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令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抉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 .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
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妻外鸳。汝苟竿头日
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勿惮劳,勿恃贵   畏惧    B.反足贻堂上以忧 赠给
c.为贱卒.苦身戳力   竭尽    D.当必亲炙之 熏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B.果也除体操外
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然犹兢兢也
C.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D.今则去国万里矣
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  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属于张之洞送儿子到日本习武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 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 ②外寇纷来,边境屡失
③ 学校肇开 ④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⑤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 ⑥得学问上之益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给儿子,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让他安心学习。
B.张之洞的儿子从小喜欢卖弄才华,常常捣乱课堂,无心读书,张之洞认为凭他的资质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认为,即使科举没有废除,儿子最多也只能考中一个秀才,而当时各位前辈则不认同张之洞的这个看法。
D.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
体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24 07:49: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行,漫漫而游。日与其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始得西山宴游记》)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与其上高山(弟子)
B.到则草而坐(拨开)
C.萦青缭白,外与天(交会)
D.引满酌,颓然就醉(酒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郯子
B.则施施行 倚歌和之
C.高下之势 可怪也与
D.游是乎始 善假物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语约义丰。
B.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
C.文章以西山之美好反衬了现实的黑暗,借西山之游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憾和对现实丑恶的批判及无奈之情。
D.这篇游记语言清丽,结构完整,景和情融为一体,写景重在写意,抒情深沉含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同类题2

   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

愿之言日:“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旋,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据,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干前,熟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熟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熟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赵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简注)
①此序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李愿是韩愈的好友,因对当时的权贵不满而隐居于太行山南面的盘谷(山谷名,在今河南济源)。韩愈在当时因多次求官不得,处境艰难,心情抑郁,故作此序送之。作者通过李愿的口,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②进退:这里指任免并降。③才唆:才能出众的人,此指幕僚。唆同“俊”。④便(pián)体:轻盈的体态。⑤负恃:负,依靠;侍,依赖,依仗。这里指以各自色艺而自负。⑥黜陟(chù zhì):指官吏的贬斥或进升。⑦形势:指有权有势的人家。⑧趑趄(zī jū):踌躇难进的样子。⑨嗫嚅(niè rú):欲言又止的样子。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赞扬了洁身自好的隐士,对一时得势的权贵,以及钻营禄位、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章描述用对比法,刻画淋漓尽致。多用骈偶句子,语言流畅,音调铿锵。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此篇尤为历代所称道。苏轼曾说过:“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对此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争而取怜(___________)   (2)吾非此而逃之(____________)
(3)是有命焉,不可而致也(___________)(4)采于山,美可(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列”与“列屋而闲居”句中“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与廉颇争B.乃伪为屋券,贾五百金
C.其名于大堤之上D.缺露雳,丘峦崩摧
【小题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B.伺候于公卿之门
C.飘轻裙,翳长袖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小题4】对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借代)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对偶)
C.钓于水,可食。(比喻)D.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反问)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几种人?作者的态度如何?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xiòng,远)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通“掠”,擦过)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注任华,唐肃宗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亦曾任桂州刺史参佐。平生服膺李白,思慕谪仙,性情耿介,狂放不羁。宗判官,即宗衮,是作者的好友。
【小题1】文中的“三山”是指传说中海外的三座仙山方丈、瀛洲和
【小题2】作者之所以起笔就抒写大丈夫的四方之志,继而又详写了自己与宗衮的离合之迹,究其原因,均暗合了文中的“___________”二字。
【小题3】对“二三子出饯于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几个夫子外出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B.我们几个朋友出城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C.你们几个夫子外出到野外为宗衮饯行。
D.你们几个朋友出城在野外为宗衮设宴。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霜天如扫,低向朱崖——融情入景,勾勒深秋阔远的景象。
B.尖山万重,平地卓立——笔墨简约,凸显桂林的尖山异峰。
C.黑是铁色,锐如笔锋——绘色绘形,描摹桂林山峰的奇绝。
D.喷入沧海,横浸三山——虚实相生,状写奔泻入海的江水。
【小题5】作者以“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一句收束全文,究竟妙在何处?请你作一简要评析。(80字左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思先祖父其,他们的
B.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C.后秦击赵者再一次
D.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礼待
【小题2】【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日削月割,趋于亡洎牧谗诛
B.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后人哀之不鉴之
C.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不拘
D.奉弥繁杳不知其所
【小题4】【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目的在于说明先辈创业的艰难,表现出征战的艰辛和得到土地的不易。
B.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是引用战国时苏代劝阻魏王的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壑难填的要害,形象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
C.“三国”是指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刺客”指燕国的荆轲,“良将”是指赵国的李牧。
D.节选第二段综合运用假设、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小题6】【小题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
B.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
C.又十三年,乃为之 能够
D.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识韩、富
B.既葬,墓碑出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C.士有自京师来  此四人,人杰也
D.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始见知于欧阳公B.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诸葛孔明卧草庐中
【小题4】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
B.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
C.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
D.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