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的《寡人之于国也》选段,按要求答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小题2】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直接批评。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③狗鸡豚彘之畜,无失其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22 05:09: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三段省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以上“学而”篇)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③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以上“为政”篇)

④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无憾。”颜渊曰:“愿无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篇)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以上“雍也”篇)

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我如浮云。”

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以上“述而”篇)

⑨顏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不敏,请事斯语矣。”

(以上“颜渊”篇)

⑩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成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以上“季氏”篇)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勤快
B.愿无善,无施劳   伐:攻打、讨伐
C.君子荡荡 坦:开朗、直率
D.天下仁焉    归:称许、赞许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朋友共敝之无憾 秦王还柱
B.不义而富贵   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我如浮云   天下莫柔弱
D.曲肱而枕 虽有舟舆,无所乘
【小题3】最能体现《论语》核心思想是“仁”的一组是
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
【小题4】下面有关文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告诉我们要好学、乐学更要有好的方法,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
B.第④则,写孔子和两个学生以育“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孔子处理“老、中、青”三代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C.第⑦则,告诉我们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为满足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
D.第⑩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用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标山记

(元·张养浩)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①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伫,势陂陀②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巘③,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④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其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①童:山无草木。②陂陀:不平。③巘:山峰。④窅乎:深远的样子。
【小题1】“标山”得名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小题2】文中最能体现“标山”山色特征的词语是  、
【小题3】对第二段末“莫此胜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比标山再好的啦B.没有一处名胜可游玩
C.这里找不到一处名胜D.这里的山不能胜任啊
【小题4】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就本文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