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就亭记
(清) 施闰章
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乎阁皂。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为就其地而不劳也。
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阒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亭焉,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胸拂睫,辐辏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临江:今江西清江,时施闰章以江西参议驻此。②阁皂:山名,在临江。③盘礴:即箕坐,叉开腿坐,此指不拘礼仪。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引领:伸长脖子
B.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餍:厌恶,讨厌
C.厥位东南,日月先至厥:其,指就亭
D.古之士大夫出官在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类: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从游观之地难得引出建就亭之意,接着写就亭的形势和建筑经过。
B.文章布局平稳而有变化。第二段没有紧续第一段来写登临就亭所见之景以及游观之乐,而是宕开一笔,泛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难,来反衬下文自己得自就亭的山水之乐。
C.最后一段是第三段意思的补充和深化,以谦逊之语结束,话委婉而有余韵。
D.本文描述生动形象,议论深刻独到,体现出奔放而不失含蓄,华丽而不失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古代“记”类文中的佳作。
【小题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遂 治 其 芜 秽 作 竹 亭 其 上 列 植 花 木 又 视 其 屋 角 之 障 吾 目 者 去 之 命 曰 就 亭 为 就 其 地 而 不 劳 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18 01:1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南岳
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
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屈曲,尤奇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自上蒸之,云五色夺目。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则闻钟声、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
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洞然无蔽。
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者,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
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而详览之,以悉得其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
(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有删改)
(注)①南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
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甲)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选自《楚辞·渔夫》)
(乙)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于王,王以为小臣。玉让其友,友曰:“夫姜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东郭狻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韩卢之口,然在猎者耳。夫遥见而指踪,虽韩卢必不及狡兔也;若蹑迹而放,虽东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于王,为遥指踪而不属耶?蹑迹而纵泄耶?”友之,复言于王。
玉识音而善文,襄王好乐而爱赋,既美其才,而憎之仍似屈原也。曰:“子盍从楚之俗,使楚人贵子之德乎?”对曰:“昔楚有善歌者,王其闻欤?始而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中而曰《阳阿》《采菱》,国中属而和之者数百人;既而曰《阳春》《白雪》《朝日》《鱼离》,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十人;含商吐角,绝节赴曲,国中属而和之者不至三人矣,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也。”
(选自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
(注释)①景差: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②东郭狻、韩卢:《战国策》有个“韩卢逐狻(suān)”的故事:传说中跑得最快的狗叫韩卢,跑得最快且狡猾的兔子叫东郭狻。一天,韩卢追逐东郭狻绕三山跑了五圈,最后都累得不能动弹。③《下里》《巴人》《阳阿》《采菱》《阳春》《白雪》《朝日》《鱼离》:都是乐曲名。④含商吐角:指娴熟而美妙地发出歌声。商、角,古代音阶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深思:忧思深沉
B.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玷辱
C.不因媒而   亲:亲疏
D.友之,复言于王 谢:致歉,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淈泥而扬其波    以通狂惑
B.安能以身察察    仰观宇宙
C.今子之言我王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襄王好乐爱赋   抟扶摇羊角上者九万里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何不淈其泥扬其波、餔其糟歠其醨”,渔父以此委婉地劝屈原不要自鸣清高,脱离世俗,而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一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B.选文(甲)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C.选文(乙)宋玉能言善辩,面对景差的敷衍托辞,他用韩卢逐狻的典故来设喻批驳,景差不得不重新慎重地向楚王举荐宋玉。
D.选文(乙)当楚襄王劝宋玉改变文章风格时,他用“曲高和寡”的故事来回答,表明自己不会改变文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zhuó)。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
B.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 非:不是
C.数诸侯之地     绝:穿越
D.义者,众庶之所也 高:推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
B.矫郑伯之命  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C.遂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欲伤生
D.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小题5】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小题6】“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也 (4)隐德之士,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兮 (6)啄苍苔而白石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3分)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6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师道不复,可知矣②欲人无惑也难矣
B.①择师教之②耻学于师
C.①其皆出于此②生吾前
D.①不拘时②学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