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①。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②。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③,亦吾所荷也④。”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⑤,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櫆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火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若书熟否?先生曾扑责否⑥?”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节选自刘大櫆《章大家行略》)

[注]①大家(ɡū):即大姑。老年妇女的尊称。章大家是作者祖父之妾,因名份所限,不能称之为祖母,故以“大家”相称。②无出:未生养孩子。③夫子之志:这里指丈夫的心愿(即抚养刘氏后代)。④所荷:担负的责任。⑤以养以诲:养育和教诲。⑥扑责:打骂。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家人之使行( ) (2)若能夫子之志( )
(3)即应声杖扶壁行( ) (4)大家白(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大父因娶章大家 / 因指谓櫆曰
B.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C.家人趣之使行 / 大母亦善遇之
D.及大父卒 / 犹及事大母
【小题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白话文。
(1)妾即去,如此小弱何?
(2)即应以书熟,未曾扑责,乃喜。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述章大家与大母相处“终身无间言”的原因。
【小题5】本文与《项脊轩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颇多相似之处,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0-04-21 05:10: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改过之法(节选)
袁 黄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真传也。过由心,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有过者,心粗而眼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选自明代袁黄《了凡四训·第二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由心造:产生
B.执下而昧上,则矣拙:愚蠢
C.须鬼神证明幽:昏暗
D.心粗而眼也翳.:(眼)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此精一真传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B.须明理遣之斧斤时入山林。
C.以上事兼行下功蟹六跪二螯。
D.常若不见有过者寡人不知力之不足也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若想改正,最关键的是要从心念上去改正,修心是最上乘的改正方法。
B.作者列举了“心神恬旷”“智慧顿开”“处冗沓而触念皆通”“遇怨仇而回镇作喜”等种种胜事,借此说明“不断思过,就会不断发现错误”的道理。
C.在节选的文中,作者以蘧伯玉为例,说明了一个人不能画地为牢、自高自大,而应善于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道理。
D.在写法上,作者用“太阳当空,魍魉潜消”的比喻来说明“有了正念,邪念就无法生存”的道理;用“斩毒树,直断其根”的比喻来说明“应该从内心来直接改正过失”的道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
(2)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3)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1分)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霄   干:冲
C.坐后堂   延:延请 D.苍莽中   履:鞋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畅心而发其文者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B.序齿行缦立远视,望幸焉。
C.予未登绝顶为怏歌赠之
D.渺四顾,心目豁然盘盘,囷囷焉
【小题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
C.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小题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书蒲永昇画后
苏 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至以手之   扪:摸
B.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营:规划
C.奋如风,须臾而成 袂:胸襟
D.皆不也 及:比得上
【小题2】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B.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C.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D.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2)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小题4】苏轼在这一篇生动且深刻的画论中,运用了哪些手法阐释了绘画创作上的什么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道理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