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山之叟

袁枚(有删节)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①韡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③。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④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⑤。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⑥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⑦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鄂:通“萼”,花萼。②韡:繁盛,音wěi。③赀:音zī,财货。④幂:覆盖。⑤自负:这里有”自豪“之意。⑥尤:指责,归罪。⑦果:果断,果敢。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土宜之不    ②相花者 ③诚 ④无足是花者
【小题2】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重赀 损:花费。
B.主人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者庭 庭:种在庭院
【小题3】下列选项中词语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宜山者山B.貌取以为良C.喜而左之
【小题4】翻译
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小题5】本文与本学期我们学习过的《________________》相似,都运用了_________ 的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5 09:18: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书后记

(清)袁枚

①书将散  ,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小题1】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B.尔
C.矣
D.焉
【小题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小题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厨者王小余传
清·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逐逐然。初来请食单; 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②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不过六七,过亦不治。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 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乎?”曰:“子之术诚工 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 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 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③未尝不斥我、难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颖昌侯: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贪嘴之意。②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③主人:这里指随园主人,也就是袁枚。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步以外无不逐逐然颐 下巴
B.待其胃盈,酸以之  厄阻遏
C.不亦乎    诬 荒谬
D.吾苦思殚力以人    食 侍奉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小余初次请示菜单,袁枚想贪嘴,王小余考虑到自己是穷人家出身,劝袁枚不要太奢侈。
B.王小余做菜讲究食材,工序繁复,美味可口,客人吃到手舞足蹈,多次恨不得连餐具都吞下。
C.王小余认为,厨和医的相同处在于专心研究万物本性,并细心斟酌,调和一致,适合众人。
D.王小余觉得袁枚是知己,又是畏友,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所以不想供职朱门,想终老袁家。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
(2)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
【小题4】文末作者认为王小余话中包含了“治民”(为官)的道理,请概括其道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理寺卿邓公传

袁枚

乾隆三十九年春,大理寺正卿邓逊斋先生予告还蜀。启行之前一月,从京师作书寄其弟子袁枚曰:“蜀道大难,予偕汝衰,未必再见。即生死音耗,亦虑少通。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枚闻命皇恐,疑从先生之言,则预凶非礼;以不敏辞,又恐非先生所以命枚之意,而没先生可传之贤。敬考古人文集,为贤者立传,不妨及其生存而为之,如司马君实之于范蜀公是也。先生蜀人,声望与范公相。枚虽非君实,请引此例,以质先生。

谨按:先生名时敏,字逊斋,四川广安人。父琳,以岁贡生任中江县训导。生六子,先生其季也。雍正十年举于乡,乾隆元年登进士,入翰林。十年,迁大理寺正卿。丁父忧归里。服阅,奏请养母。上许之。二十六年,太夫人薨。二十九年,先生入朝,补原官。

先生纯和介朴,遢人无矜容躁颜。于道义所在,则凝然不可。天子加恩边远之臣,锐意用先生。先生年才三十馀,一岁数迁,旁观辟睨,以为稍从容即可宰辅。而先生勿顾也,归依膝下,忽忽二十年。再入长安,诸新贵少年望先生如过时古物,而先生亦不乐与,退朝闭门,与一卷书、二三耆旧共晨夕而已。大理,古皋陶所为,权甚重。元、明以来,一切决于司寇。居此职者,相夸为识时务。而先生每秋鞫,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

今年以计典休,论者疑先生受主眷隆于始,而替于终。枚独以为不然。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此非遭际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先生手札嗛嗛以未报君恩为愧。枚又以为不然。夫建一议,理一事,此报恩之大者也;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此报恩之大者也。其所以不受他人之恩者,为报一人之恩故也。无形之砥柱,可以扼中流、挽风气矣。而况古名臣有以七十起者,有以八九十起者,先生之齿犹未也。则将来之报称正无穷期,而枚幸旦暮毋死,终将濡笔以俟。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嗛嗛:谦逊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望与范公相 峙:并列B.则凝然不可 挠:阻挠
C.而先生亦不乐与 昵:亲近D.先生之齿犹未也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逊斋先生告老还乡,临行前请袁枚为他写一篇墓志铭,袁枚援古人的先例而作。
B.邓先生年轻时受到重用,后为父守丧及奉养母亲居家近二十年,后再入京师为官。
C.邓逊斋因为例行的官员考核而退休,议论的人认为他自始至终受到皇帝的恩遇。
D.作者认为邓先生从奉公与修身两方面报答君恩,虽然归蜀,仍有报效朝廷的机会。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生平出处本末,惟汝知详,盍为我撰《墓志》以须?
(2)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
【小题4】请简要概括邓逊斋为人为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