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艇记
陆游
①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
②客曰:“异哉!屋之非舟,然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③陆子曰:“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谁者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
④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鉏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获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钓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昊歌,顾不乐哉!
⑤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⑥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小题1】第①段中将两间小屋命名为“烟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小题2】第⑤段中“彼”和“此”分别指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陆游以“烟艇”命名自己的居室,以寄托自己的志趣,填补自己“求之不得”的缺憾。 |
B.客人对主人把小屋比作“烟艇”,虽有不同见解,但也十分赞赏。 |
C.“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句的意思是:怎么能知道这小屋果真就不是烟艇呢。 |
D.有人评价这篇文章有“弦外之音”,即表面作旷达语,实际寓有陆游“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 |
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②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
③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④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小题1】根据材料①②简述孔孟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小题2】根据材料③④简要分析孔孟在道德修养认识方面的差异。
刚说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巧言令色,鲜矣仁 令:美好 |
B.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 佞:巧言 |
C.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鞠:审问 |
D.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鄙:鄙视 |
A.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B.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州守王奇与蛮战死 遂去,不复与言 |
D.而世乃曰“太刚则折”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因生性刚直,并未领王安石的情,最终不肯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
D.本文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写法,叙事时善于抓住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形象个性鲜明;议论时多引用儒家经典阐发事理,事理清晰明了。 |
(1)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2)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C.日出江花江胜火 | D.胜友如云 |
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指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指圣明)吾师道也(从师、学习)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书、数、礼、乐、射、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些;才干) |
C.惑之不解(解决)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育) |
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 |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②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小题1】写出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正襟危坐
③下江陵
④举匏樽以相属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倚歌而和之 |
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
C.固一世之雄也 |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4】从情感的角度看,第①段写___,第②段写____。
【小题5】选文部分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
北山独游记
①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崒然高,尝心欲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则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欲止者屡□。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①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②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②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③笔而记之。
(注释)①抟:聚集。②蔽:断、定。③泚:以笔蘸墨。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也 |
B.哉 |
C.矣 |
D.乎 |
【小题3】下列与第②段划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A.第①段写“虚响振动”,巧妙借助心理活动表现山路险峻崎岖。 |
B.登山过程一波三折,作者身心感受可概括为“倦”“惑”“惧”。 |
C.作者以亲身经历证明独游更能体会到登临绝顶的得意快然之情。 |
D.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写景,写出了境界的变化,引人入胜。 |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小题1】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 | B.通过对比,证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臣贪必亡其身”。 | D.举秦惠王伐蜀一例,证明“主贪丧国”。 |
A.人与鸟、鱼无异,含有自我警示的意味。 | B.太宗认为人贪财和鸟贪高、鱼贪深一样。 |
C.唐太宗对人陷身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 | D.人皆因贪冒财利而使自身陷于灾祸之中。 |
【小题5】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乙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 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 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④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 阁道绝汉抵营室也⑤。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⑥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秦始皇本纪
注①除道:修路。除,治。②堑:挖。堙:填塞。③阁道:即“复道”。④表:标志。⑤阁道:古星名,属奎宿。汉:天河,银河。莹室:古星名,属室宿。⑥隐宫:宫刑。
【小题1】甲文出自《阿房宫》,乙文选自《 •秦始皇本纪》。【小题2】解释加点字。
(1)廊腰缦回(__________)
(2)属之咸阳(__________)
【小题3】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A.断、断绝 |
B.穿过、经过 |
C.横渡、渡过 |
D.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
欲更择令名名之
A.命令 |
B.善,美,好 |
C.使,让 |
D.时令,时节 |
A.骊山北构而西折 泉涓涓而始流 |
B.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审容膝之易安 |
C.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农人告余以春及 |
D.为复道,自阿房渡渭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
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小题7】与乙文的叙述相比,甲文运用想象虚构了阿房宫的规模以及其中的建筑,与史实有出入, 你认为这种写法可取吗?说说原因。
书归震川《文集》后
(清)曾国藩
①近世缀文之士,颇称述熙甫,以为可继曾南丰、王半山之为文。自我观之,不同日而语矣。或又与方苞氏并举,抑非其伦 。②③
②盖古之知道者,不妄加毁誉于人,非特好直也,内之无以立城,外之不足以信后世,君子耻焉。自周诗有《崧高》、《烝民》①诸篇,汉有“河梁”之咏,沿及六朝,饯别之诗,动累卷帙。于是有为之序者,昌黎韩氏为此体特繁,至或无诗而徒有序,骈拇枝指②,于义为已侈矣。熙甫则未必饯别而赠人以序,有所谓贺序者、谢序者、寿序者,此何说也?又彼所为抑扬吞吐、情韵不匮者,苟裁之以义,或皆可以不陈。浮芥舟以纵送于蹄涔③之水,不复忆天下有曰海涛者也。神乎?味乎?徒词费耳。
③然当时颇崇茁轧④之习,假齐梁之雕琢、号为力追周秦者,往往而有。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小刻画而足以昭物情,与古作者合符,而后来者取则焉,不可谓不智已。“人能弘道,无如命何!”——藉⑤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 !
注①《崧高》、《烝民》:两篇皆《诗经》中的送行之作。②骈拇枝(qí)指:喻多 余无用的东西。③蹄涔:牛马蹄印中的积水。④茁轧:指盲目拟古,使用生硬晦涩的词汇。⑤㯿:假使。
【小题1】“书……后”属于古代文体中的 。【小题2】可填入第一段和第三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A.哉 也 |
B.矣 哉 |
C.也 乎 |
D.也 哉 |
A.古代深明事理的人不随意毁誉他人主要是因为崇尚正直 |
B.君子不仅正直,而且耻于无以立其诚和不被后世所信任 |
C.因为崇尚正直怕无以立诚信世,故君子不随意毁誉人 |
D.不随意毁誉他人且品行正直的人就能被后世的人所信任 |
【小题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有观点有分述。
【小题6】请以学过的课文为例,分析说明‚“熙甫一切奔去,不事涂饰,而选言有序,不刻画而足以昭物情”的观点。
截冠雄鸡志
李翱
(1)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2)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3)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且其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4)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5)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予其群林。【小题1】高中语文课本与本文文体相同的是《__________》。
【小题2】第(2)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面对能够“见食命侣”“勇且善斗”的截冠雄鸡,众鸡的态度却是既□又□。(用文中词作答)
【小题4】对“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鸡难道不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吗? |
B.那些鸡难道不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吗? |
C.那些鸡恐怕是希望它来呼唤自己来吃食的吧? |
D.那些鸡恐怕是幸亏它的呼唤才过来吃食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