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__________) (2)人卒九州(__________)
(3)乃知尔丑(___________) (4)号物之数谓之万(__________)
【小题2】对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秋水时至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④欲代子相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④ | D.②③ |
A.吾非至于子之门 /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 B.拘于虚也 / 观于大海 |
C.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 D.其名为鹓鶵 / 请循其本 |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小题5】庄子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行为持怎样的观点?你同意庄子的观点吗?试简要陈述理由
市隐斋记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________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矣 | B.乎 | C.耶 | D.也 |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 | B.②,④;①,③, |
C.②,①;③,④, | D.③,④;②,①, |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小题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小题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亦遂增胜 (__________) (2)大母过余曰 (__________)
(3)令人长号不自禁(__________) (4)吾妻来归 (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以足音辨人 以当南日 |
B.呱呱而泣 客逾庖而宴 |
C.儿之成,则可待乎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鸡栖于厅 |
A.吾家读书久不效 |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C.乳二世 | D.垣墙周庭 |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④⑤⑥ |
B.①②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①汉光武讨王郎时,河北皆叛,独巨鹿、信都坚守,议者谓可因二郡兵自送,还长安。惟邳彤不可,以为若行此策,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公既西,则邯郸之兵,不肯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逃亡可必也。光武感其言而止。东坡曰:“此东汉兴亡之决,邳彤亦可谓汉之元臣也。”彤在云台诸将之中,不为人所标异,至此论出,识者始知其然。
②汉高祖没,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故与帝为编户民,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以故不发丧。郦商见食其曰:“诚如此,天下危矣。陈平、灌婴将十万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定燕、代,比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亡可翘足待也。”食其入言之,乃发丧。然则是时汉室之危,几于不保,郦商笑谈间,廓廓无事,其功岂不大哉?然无有表而出之者!迨吕后之亡,吕禄据北军,商子寄绐之出游,使周勃得入。则郦氏父子之于汉,谓之社稷臣可也。寄与刘揭同说吕禄解将印,及文帝论功,揭封侯赐金,而寄不录,平、勃亦不为之一言,此又不可晓者。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容斋随笔·邳彤郦商》)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识者始知其然 ____________ (2)非尽族是 ____________
(3)比闻帝崩 ____________ (4)商子寄绐之出游 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公既西,则邯郸之兵 (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B.(1)以故不发丧 (2)必连兵还向以攻关中 |
C.(1)迨吕后之亡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D.(1)不为人所标异 (2)平、勃亦不为之一言 |
(1)然无有表而出之者!
(2)其后寄嗣父为侯,又以罪免,惜哉!
【小题4】邳彤阻止光武帝西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达)
【小题5】根据文意,概括邳彤、郦商的共同点。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小题1】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
【小题2】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
【小题5】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
(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茕茕孑立,形影相吊(______________) ⑵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__)
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______________) ⑷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句与“慈父见背”的“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B.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
C.冯唐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D.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⑵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小题5】结合文章第(1)段,简析本文的语言特征。
菊隐记
[明]唐寅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善于此,重为君子之差。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整之中者耶?
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日“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意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造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穿自谓用:“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围,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论: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小题1】文章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虚词是A.亦故 | B.所乃 | C.之则 | D.者然 |
【小题3】对“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隐”又是君子逃避世俗社会的方式。 |
B.“隐”又是君子不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
C.“隐”又是君子一生默默无闻的意思, |
D.“隐”又是君子不追求功名富贵的品行。 |
【小题5】唐寅16岁即以第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9岁参加应天府乡试,又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立会试,却在考场舞弊案中蒙冤,被罚永世不得为官。遂绝意功名,以卖画为生。结合唐寅生平,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
偃虹堤记
欧阳修
(1)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2)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3)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4)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小题1】用斜线(/)给第(3)段画线部分断句。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滕侯之所以对偃虹堤用心至极,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笃于时也 (2)此其过江河之流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 (4)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B.①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 ②哀吾生之须臾 |
C.①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②于是余有叹焉 |
例句:以为莫己若
A.申之以孝悌之义 |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小题5】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