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
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 |
B.主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 |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焉置土石 |
B.以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吾其还也 |
D.而二三子以为已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 |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
(1)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与“犹蒙矜育”中“矜”字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B.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D.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C.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D.谨拜表以闻 |
A.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
B.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
D.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A.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击缶。 |
B.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C.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萦绕 |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渚:江边 |
D.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友好 |
A.“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意思是“七月过了望日”,就是农历七月十七日。 |
B.“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 |
C.文中的“蜉蝣”和《逍遥游》中的“朝菌”“蟪蛄”均意指人生短暂。 |
D.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答就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 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放鹤亭记
(宋)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际天 际:交会 | B.纵其所如 如:往 |
C.时从宾佐僚吏 从:跟随 | D.虽南面之君 南面:面南背北 |
A.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安在其不辱也 |
B.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C.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D.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
(1)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节选自《项脊轩志》)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 迨:等到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是:这 |
B.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东犬西吠 西,名作状,向西 |
C.乳二世 乳:喂养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已:不久 |
D.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仿效 而母立于兹 而:你 |
A.然余居于此 | B.鸡栖于厅 |
C.室西连于中闺 | D.而母立于兹 |
A.所选取的材料多出自作者身边的琐事碎语,却无不浸润着他历久不忘的至情。 |
B.从“先是”到“凡再变矣”的描述,却蕴含着作者家道中落的浓浓悲伤。 |
C.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却句句动情;作者自小失母,闻之更心痛,热泪难忍。 |
D.作者忆及母亲往日对自己的关爱、期待和叮嘱,这一切直接引发他“长号不自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不能:不及,不到 |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求思:追求、思考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昏惑:(叫人)迷乱 |
A.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文:有个累了而想退出山洞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完(熄灭)了。” |
B.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译文:当这个决定从洞内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明亮。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平坦而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
许氏吴兴溪亭记
权德舆
①溪亭者何?在吴兴东部,主人许氏所由作也。亭制约而雅,溪流安以清,是二者相为用,而主人尽有之,其智可知也。夸目侈心者,或大其门户,文其节棁,俭士耻之;绝世离俗者,或梯构岩巘,纫结萝薜,世教鄙之。曷若此亭,与人寰不相远,而胜境自至。青苍在目,潺湲激砌。晴烟阴岚,明晦万状。鸥飞鱼游,不惊不喁。时时归云,来冒茅栋。许氏方目送溪鸟,口吟《招隐》,则神机自王,利欲自薄,百骸六藏之内累,无自而入焉。
②有田二顷,傅于亭下,耕作之功,出于僮仆。每露蝉一声,秋稼成实,倚杖眺远,不觉日暮。岁食之余,则以给樽中。方其引满陶然,心与境冥,是非得丧,相与奔北之不暇,又何可滑①于胸中。
③噫!举世徇物以失性,而不能自适,且谬戾于动静之理。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②,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庸讵知今日善闭,不为异时之大来③耶?予知之深,故因斯亭以广其词云。
(注)①滑:乱。②尉义兴,赞武康:指在义兴、武康两地做官。③大来:指吉祥亨通。【小题1】第①段“主人尽有之”中的“之”指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简析第①段写“鸥飞鱼游,不惊不喁”一句的意境。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的正确一项( )。
A.是非得失都一起逃跑,没有空暇再去扰乱他。 |
B.是非得失被一起克服,心情便不会再被扰乱。 |
C.是非得失无法一起顾及,心情可能会被扰乱。 |
D.是非得失都一起消失,自然不会再去扰乱他。 |
【小题5】简述“动静之理”在许氏身上的表现。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2)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_)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D.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小题5】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原因的目的是什么?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路见孔子 ,子曰 :“ 汝何好乐?”对曰 :“ 好长剑 。” 孔子曰 :“吾非此之问也 ,徒谓以子之所能 ,而加之以学问, 岂可及乎 。”子路曰 :“学岂益哉也?”孔子曰 :“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 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 :“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曰 :“敬而受教 。”
——《孔子家语》
注释:①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②括:箭的末端。③镞:箭头。
【小题1】下列句中和“徒谓以子之所能”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加之以学问 |
B.能以足音辨人 |
C.故以女妻之 |
D.以览观江流之胜 |
A.汝何好乐 |
B.吾非此之问也 |
C.何学之有 |
D.快哉此风 |
【小题4】孔子运用了什么说理方式让子路“敬而受教”,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1】本语段作者是_______,号________。【小题2】加点字解释
(1)风云开阖(__________) (2)动心骇目(___________)
(3)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___________)(4)窃会计之余功(__________)
【小题3】句子翻译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小题4】下列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
B.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
C.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