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掌。诗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王无岁 罪:归罪。
C.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越。
D.以于家邦 御: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B.七十者可食肉矣。 不推恩无保妻子。
C.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天下可运掌。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    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五十者可以帛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
C.为不用焉。
D.于寡妻,至于兄弟。
【小题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形式,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
B.乙文中孟子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要实现王道,最基本的就是“推恩”,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C.两文都采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阐述统治者实行“王道”时应持的正确态度,但孟子的这些比喻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并不能给人以道理之真,情事之实的感觉。
D.孟子说理善用排比,以此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人的心理,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小题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放鹤亭记》完成下列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奇缺。春夏之交,草木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训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却而放焉,纵其所,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由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天 际:边界
B.未可与也     易:交换
C.纵其所如       如:往
D.翻然敛翼,宛将兮 集:栖止
【小题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2)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2)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3)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释)

①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州永泰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②蜩腹蛇蚹:蝉后腹一条一条的横纹,蛇所蜕的皮。这里是用来形容春笋的,因为笋外面包着一层层的箨,跟蝉腹、蛇蚹的形状有些相像。

③鹅溪绢:盐亭县鹅溪出产的绢,细匀,宜于作画。

④桥公:指桥玄。曹操年轻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曹操有次行军经桥玄故乡,曾派人祭桥玄,并做《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死去)之后,路有经由(经过),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以酒沃地为祭),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口实:话柄
B.扫取寒梢万尺长  扫取:画出
C.卷而哭失声    废:废弃
D.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畴昔:从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叶叶累之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
B.以见与可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C.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D.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之     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筼筜谷》其一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站不善,弊在赂秦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知公倦于笔砚   大块假我以文章
D.吾将以为枺材   是故燕虽小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小题4】下列有关本文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的诗文有苏轼的《墨竹赋》、文同的“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辙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筼筜谷》,曹操祭桥公文。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B.本文一开始不是直接写悼念之情或者两人的交往,二是从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憩,突兀不凡,生面别开,起首给人一种新鲜感。通过叙述文与可的画论以及子由和作者自己对此画轮的反应,不仅写出了文与可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与可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
C.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虽然写得随便洒脱,从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散漫失纪,始终紧扣题目,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颇多诙谐之语,第一段重议论,第二段重叙述,第三段简短,但更富有绵长的抒情意味。
D.本文为悼亡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前面尽情地写往昔两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得醉人,“悲”的痛心,“乐”与“悲”形成了感情反差更强化了,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小题5】把文言文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3)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二)
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庄子·知北游》)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小题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
【小题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斗鸡

周去非

   芥肩金距之技,见于《传》[1]而未之睹也。余还自西广,番禺,乃得见之。番禺人酷好斗鸡,诸番人尤甚。鸡产番禺者,特鸷劲善斗。其人饲养亦甚有法,斗打之际,各有术。注黄金,观如堵墙也。凡鸡毛欲疏而短,头欲竖小,足欲直而大,身欲疏而长,目欲深而皮厚,徐步耽视,毅不妄动,望之如木鸡,如此者每斗必胜。
人之养鸡也,结草为墩,使立其上,则足尝定而不倾。置米高于其头,使耸膺高啄,则头常竖而嘴利。割截冠緌,使敌无所施其嘴。剪刷尾羽,使临斗易以盘旋。常以翎毛搅入鸡喉,以去其涎。而掬米饲之,或以水噀两腋,调饲一一有法。

至其斗也,必令死斗。胜负一分,死生即异。盖斗负则丧气,终身不复能斗,即为鼎食矣。然常胜之鸡,亦必早衰,以其每斗屡死也。斗鸡之法,约为三。始斗少顷,此鸡失利,其主抱鸡少休,去涎饮水,以养其气,是为一间。再斗而彼鸡失利,彼主亦抱鸡少休如前,养气而复斗,又为一间。最后一间,两主皆不得与,二鸡之胜负生死决矣。鸡始斗奋击用距,少倦则盘旋相啄。一啄得所嘴,牢不舍,副之以距。能多如是者必胜,其主喜见于色。

番人之斗鸡又乃甚焉,所谓芥肩金距真用之。其芥肩也,末芥子糁于鸡之肩腋,两鸡半斗而倦,盘旋伺便,互刺头腋下,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其金距也,薄刃如爪,凿柄于鸡距,奋击之始,一挥距,或至断头。盖金距取胜其始,芥肩取胜于其终,季孙于此能无怒耶?小人好胜,为此歹毒,使微物不得生,自三代已然。

〔注〕[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季平子与郈昭伯斗鸡用芥肩金距之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还自西广,番禺
道: 取道
B. 斗打之际,各有术
数: 方法
C. 以其每斗屡死也
滨: 接近
D. 斗鸡之法,约为三
间: 疏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鸡产番禺者/臣壮也,犹不如人
B. 注黄金/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C. 头欲竖小/臣恐见欺于王负赵
D. 盖金距取胜其始/教以慎接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利用读者急于破解古书难题的心理,开篇就具体介绍了“芥肩金距”之技,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表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
B. 作者叙番禺人酷好斗鸡,表现有四:其一,鸡“特鸷劲善斗”,以见鸡训练有素。其二,饲养有法。其三,热衷观斗。其四,斗打有术。
C. 番禺人斗鸡时会在鸡距上装上金属的薄刃,鸡奋击之时,有时能断敌之头。
D. 《斗鸡》一文深刻地指出了鸡之斗实是人之斗,包含了作者对斗鸡这一现象的深沉的思考,其中有对鸡的怜悯,对斗鸡的厌恶,也有对小人的怨愤,对历史的反思。
(4)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①徐步耽视,毅不妄动,望之如木鸡,如此者每斗必胜。
②翻身相啄,以有芥子能眯敌鸡之目,故用以取胜。
(5)用“/”给下面文句断句。
季郈之鸡斗季氏芥其鸡郈氏为之金距平子怒益宫于郈氏且让之故郈昭伯亦怨平子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非常 十分,极
B.不敢复有株治    株治 株连惩治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编伍 指平民
D.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 头颅,借指性命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列其姓名于大堤
B.佯狂不知所
C.发其志士悲哉
D.斯固百世遇也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具有这样的特色,在议论中抒发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B.文章的这一部分是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在议论中兼有记叙和抒情。
C.对比,层层深入,由中层(五人与缙绅) ,进而到高层(五人与高官显爵),五义士牺牲的价值、死后产生的巨大影响等深刻意义,以“义”为核心,揭示了“死生之大”。
D.《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清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尝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尝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小题5】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注释:司马牛,相传为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传说他的哥哥桓魋参与宋国叛乱,失败后逃跑,司马牛也被迫离宋逃亡到鲁。
①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
②司马牛在生活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扰?孔子的回答对你有怎样的启迪?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1)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2)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而取怜。大丈夫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不可幸而致也。

(3)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行之。

(4)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5)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而取怜 妍:美
B.车服不维:约束
C.黜不闻 陟:贬黜,罢官
D.乐且无央:完、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泉甘土肥 蟹六跪二鳌
B.大丈夫遇知于天子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C.是有命 始速祸
D.我行之 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属于亲友别离、赠言规劝类的赠序。文章首段以简练的笔墨叙写了盘谷之美,又以其名字由来引出我的朋友李愿居住在此。
B.本文的主体段落,是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行为和处世态度: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卑污诌媚的官迷。通过对这三种人所作所为的描摹,表明了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抑扬取舍。
C.本文在朴实的叙述中完成抒情。韩愈在听闻李愿之语后,赞美、祝福了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他虽向往隐逸生活,但仍渴望见遇于时,用力于当世的情感。
D.文中对当权者遇宠获荣之态的形容,颇具赋体铺陈的特点,句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语言铺衍,写法独特。
【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为之。

呜呼!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词。  偷偷
B.子不识范文正公  悔恨
C.又十三年,乃为之 能够
D.然不敢者,以八岁知敬爱公 推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因公识韩、富
B.既葬,墓碑出  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C.士有自京师来  此四人,人杰也
D.始识公仲子今丞相尧夫   公功德盖不待文而显
【小题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始见知于欧阳公B.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
C.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D.诸葛孔明卧草庐中
【小题4】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B.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C.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D.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老师那儿借阅到《庆历圣德诗》时,因为不明白诗中称颂的十一人是什么人而向老师询问,老师本不想回答,但最终还是告诉了他。
B.作者在嘉祐二年中了进士,到了京城,就碰到范公去世,作者读着他的墓碑之文以至流下泪来,为自己一直以来未能和他见上一面而深感命运不好。
C.通过欧阳修的介绍,作者认识了韩琦、富弼以及范公的二儿子(即当朝丞相范尧夫)、三儿子范彝叟和小儿子范德孺等人。
D.作者通过描写伊尹、太公、管仲、乐毅、淮阴侯韩信、诸葛孔明等人的事迹,旨在说明范公是个心忧天下,胸怀韬略的人,能以天下为己任。
【小题6】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