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情不可终,汝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乙】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有删改)
注:矧,shěn,况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其为之,其又何尤:怨恨
B.教吾子与汝子其成幸:期望
C.吾之始也归:回家
D.御酒食间:偶尔
【小题2】【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汝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②吾还也
B.①言有穷情不可终 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然知汝父能养也 ②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D.①吾不及事姑 ②相如驽,独畏廉将军哉?
【小题4】【小题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B.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C.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D.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
【小题6】【小题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均是对至亲之人的怀念性文字,甲文中的“汝”指作者的侄子十二郎,乙文中的“汝”指作者欧阳修。
B.甲文写教育十二郎的儿子“幸其成”、抚养其女儿 “待其嫁”,目的是告慰死者,使死者安心,这正体现出叔侄二人的深厚感情。
C.乙文两次说到“知汝父之必将有后”,“太夫人”这样充满自信的理由是欧阳修父亲宅心仁厚,家风良好,儿子必将受到熏陶和教育。
D.甲文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愧疚和悲痛之情;乙文借祖母口述,道出父亲生前做人和为官的一些事情,表现了父亲的高尚人格。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取夷灭。(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祸焉 速:招致
B.终继五国灭 迁:灭亡
C.牧以谗诛 洎:等到,副词
D.与秦相较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牧连却     东诸侯六国也
B.战败取夷灭
C.洎牧谗诛     岂非其暴邪
D.至丹以荆卿计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苏洵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八 骏
(明)刘基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故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①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之;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士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
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
( 选自《郁离子》)
【注】①厖(máng):通“尨”,杂;乱。此指杂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企:企及,赶上B.齿:谈到,提及
C.阙:通“缺”,补缺D.右:袒护,偏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C.故冀之北土纯色为上乘  逝如斯,而未尝往也
D.内厩先奔,外厩视弗救  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乃参以外厩”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及使于四方者用之
B.我乘舆之骖服也。
C.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    
D.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故事富有传奇性。穆天子因为拥有八匹骏马而得以会见西王母和讨伐徐偃王,垂名于世。而夷王之马因为不事戎、养尊处优而在战乱中损失殆尽,致使天下萧条冷落。不同的结局可谓对比鲜明,褒贬尽显。
B.本文以马为议论重点,形象而又深刻。马的优劣以产区分为四类,而天闲之马、内厩之马白白地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却百无一用,而有用之马却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变得灰心懈怠。这种以出生地为选马的标准,荒唐而又愚蠢。
C.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讽刺素材,将严肃的社会问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予以揭示。在战事面前,养马人之间互相推诿,夷王在无奈之下只好承诺一视同仁,但养马人争斗不断,各自为政,落得空欢喜一场。这段细节描写可谓丰富、饱满。
D.本文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予深刻的事理,通篇讲的是“马政”,但实际谈的是“人政”。寓言旨在告诫执政者要爱惜人才,不能按其出生地域、地位来区别对待人才,讽刺了元朝人才使用方面的民族歧视政策。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2)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荀子·修身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通“灾”, 菑然,指灾害在身的样子。②折阅:折本,亏本。③崇:通“终”。④厌:同“压”,堵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君子师而亲友   隆:尊重、尊崇
B.不如事君而顺焉   穷:贫穷
C.累土而不 辍:停止
D.道虽     迩: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贤己也/人不知不愠
B.良贾不折阅不市/不足外人道也
C.岂跛鳖之与六骥足哉?/更役,复若赋
D.出人不远矣/可怪也欤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君子“修身”表现的一组是
①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②谄谀我者,吾贼也
③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
④身劳而心安,为之
⑤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⑥其为人也多暇日
A.①④⑥B.①②④ C.②③⑤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人不修身,他们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一次只能走半步一步的跛鳖一直走不停,也能到达目的地;一日能行千里的六骥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跛鳖一样,贵在行动。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或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小题2】对“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分别是( )
A.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君/知其难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退秦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 王世贞
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其璧 :勒索。
B.大王弗与城,而赵璧 :欺骗。
C.令秦王怒,而相如于市    :通“戮”:杀。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 :使……怀柔。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秦十五城之空名 若潜师来,国可得也
B.入璧秦弗予城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连词。
D.其劲渑池,柔廉颇 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C.作用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对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2)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
【小题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泽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飞阁流丹,下无地     临:靠近
C.骖騑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云销雨 霁:雨过天晴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小题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斗折行(像蛇一样) 
B.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C.水尤清 (凉) 
D.乃记之去(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2】下面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B.潭中鱼/可百许头
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景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依次写到“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四个内容。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侧面烘托出潭水空明澄澈的特点。
C.选文写“小潭源流”时,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小溪两岸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景象。
D.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使文章始终弥漫着一种凄清的感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归去来兮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辞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式散文化;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辞和赋都注重文采。
B.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C.仲秋,指中秋节,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
D.乙巳,本指乙巳年,为干支纪年法, 我国古代以天为干,以地为支,简称干支,每60年为一周期。课文中的“乙巳”指晋安帝义熙元年。
【小题2】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心:心态。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追:补救。
C.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策:拄着。
D.登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皋:高地。
【小题3】对下面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 以:用来,介词。
B.亲故多劝余长吏,脱然有怀    为:为了,介词。
C.家叔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以:因为,连词。
D.及少日,眷然有归欤情 之:的,助词。
【小题4】下面全是陶渊明表达归隐田园乐趣的一组是(   )
①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
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⑤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
B.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C.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文风。
D.诗人因家境贫穷,孩子很多,种田不能够自给,日子过得十分艰难,所以自己就产生了做官的念头,他对高官厚禄还存有幻想。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