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泽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 
B.飞阁流丹,下无地     临:靠近
C.骖騑于上路 俨:整齐的样子
D.云销雨 霁:雨过天晴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小题3】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2 04: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于自修笃:专注
C.以世取禄而已干:求取
D.岂非欤信:相信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乱百家②至激义理者不然
B.①人材乏久矣②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①顾所以导之如何尔②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①相与升降其中②其闻道也固先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小题4】(小题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论文偶记(节选)

刘大櫆(清)

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神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盖人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人无经济,则言虽累牍,不适于用。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文贵奇,所谓“珍爱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气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为奇;气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扬子《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气最难识,大约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读古人文,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气。

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自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自是后人文渐薄处。史迁句法似赘拙,而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1)引用“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其作用是  
(2)下列句子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面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行文之实。
②物相杂,故曰文。
③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文者,变之谓也。
⑤《左氏》情韵并美,文采照耀。
⑥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①③⑤⑥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D.①②⑤⑥
(3)文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
(4)第(7)段强调诵读要(1)  (2)  
(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文也。”选择其中一例加以简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送王圣纪赴扶风主簿序
欧阳修
前年五月,大霖雨杀麦,河溢东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于八月,菽粟死高田。三司有言:“前时溢博州,民冒河为言,得免租者盖万计。今岁秋当租,惧民幸水旱因缘得妄免,以兵食,慎敕有司谨之。”朝廷因举田令,约束州县吏。吏无远近,皆望风民言水旱,一农田敕限,甚者笞绝之。
畿之民诉其县,不听;诉于开封,又不听;则相与聚立宣德门外诉于宰相。于是遣吏四出视诸县。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后视者还,言民实灾,而吏徒畏约束苟自免尔。天子闻之恻然,尽蠲畿民之租。
余尝窃叹曰: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与赤日出,是三者,物之易见也。前二三岁旱蝗相连,朝廷岁岁随其灾之厚薄,蠲其赋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是在上者之爱人,仁人之心易恻也。以易知之近,言易见之事,告易之仁,然吏一之,几不得达。况四海之大,几万里而远,事之难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见者何数!使上有恻之心不得达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通于上者,吏居其间而壅之尔。可胜叹哉!
扶风为县,限关之西,距京师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隐微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闻于州,州不壅而闻于上;县不壅而民志通者,令与主簿、尉达之而已。
王君圣纪主簿于其县。圣纪好学有文,佐是县也,始试其为政焉,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
(选自《欧阳修文选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兵食亏:短少
B.皆望风民言水旱恶:凶狠
C.告易之仁恻:同情
D.然吏一之壅:堵塞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农田敕限而吏徒畏约束苟自免尔
B.甚者笞绝之仁人之心易恻也
C.诉于开封岁籴或入粟以爵而充之
D.与赤日出使上有恻之心不得达于下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视者还,而或言灾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4分)
(2)民生幸而为畿民,有缓急,近而易知也。(3分)
(3)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与主簿、尉三人。(3分)
【小题4】作者“以夫素所叹者告之”的目的是什么?(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珪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日: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王立礼,所以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罪
C.教之不,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其闾墓旌:表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居礼者不法伤义 斧斤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以崇德今已亭亭如
C.今若释元庆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乱世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划线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B.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患生而及于德也/伶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C.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D.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