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取夷灭。(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祸焉 速:招致
B.终继五国灭 迁:灭亡
C.牧以谗诛 洎:等到,副词
D.与秦相较 当:应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李牧连却     东诸侯六国也
B.战败取夷灭
C.洎牧谗诛     岂非其暴邪
D.至丹以荆卿计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苏洵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19 10:4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④/③⑤/②/⑥D.②③④/①⑤/⑥
【小题3】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9分)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岷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指太平天国运动)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焉  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处也  胜:优美的
C.寇乱殄,区内无事 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去万事   捐: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莼斋游于州南狼山寡人于国也
B.余与莼斋顾乐之寒于水
C.啸歌偃仰,终其身作《师说》贻之
D.时屏弃相与
【小题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1)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2) 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恶曲

唐元结

元子时与邻里会,曲全当时之欢,以顺长老之意。归泉上,叔盈问曰:“向夫子曲全其欢,道也,苟为乎尔?”元子曰:“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吾苟全一欢于乡里,无恶然可也。”

东邑有全直之士,闻元子对叔盈,恐曰:“吾闻元次山其门人曰:‘无恶我之小曲。’真惛鄙恶辞也!吾辈全直三十年,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达意,曲步以便往,曲视以回目,犹患于古人。古人有恶曲者,不曲臂以取物,不曲膝以便坐,见天下有曲于君、曲于民、曲于鬼神者,往劫死之。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能苟曲于乡县,岂不能苟曲于邦国,以彰名誉?能苟曲邦国,岂不能苟曲于天下,以扬德义?若言行、名誉、德义皆显,岂有钟鼎不入门,权位不在己乎?呜呼!曲为之,小为大之;曲为之也,有何不可!奸邪凶恶其㘥乎!”

元子闻之,颂曰:“吾以颜貌曲全一欢,全直君子之恶我如此。犹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

(选自《唐文粹选译》)

注:①慁(hùn):同“混”,混杂。②㘥(yóu):诱捕同类鸟的鸟媒子,这里指媒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全当时之欢 曲全:曲意成全
B.吾闻元次山其门人曰 约:约见
C.真惛鄙恶辞也 惛鄙:糊涂浅薄
D.小为大之 渐:开端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道也,苟为乎尔 予居于此
B.曲辞达意 敢烦执事
C.往劫死之 耳得之为声
D.能苟曲邦国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B.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C.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D.今元次山苟曲言矣/强全一欢/以为不丧/其直慁哉/若能苟曲/于邻里岂不能/苟曲/于乡县以全言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直之士在叙述古人全直的做法时,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古人对全直的重视程度。
B.全直之士认为苟且逢迎乡里长辈就可能苟且逢迎天下人,这是产生奸邪凶恶的媒介。
C.本文借题发挥,针砭了时弊,讽刺批判了士人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圆滑处世态度。
D.本文以小见大,寓事理于生活小事,叙议结合,层层深入,表达了鲜明的批判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叔盈视吾曲其心以徇财利,曲其行以希名位,当过吾。
(2)犹有过于此者,何以自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