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其无礼于晋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小题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D.既东
【小题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6 02:13: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涉  江

屈 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怨乎今之人。余将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注①切云:帽子名。②明月:夜光珠。③高驰:大步地驰骋。④虬:传说中有角的龙。⑤螭:传说中无角的龙。⑥重华:虞舜的名字。⑦舲船:有窗的船。⑧枉陼:地名。下文“辰阳”也是地名。⑨儃佪:低徊。佪,通“徊”。⑩髡首:剪去头发。菹醢: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既老而不  衰:衰老。
B.鄂渚而反顾兮 乘:登上。
C.固将愁苦而终 穷:不得志。
D.余将道而不豫兮 董:正。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重华游兮瑶之圃 芳泽其杂糅兮
B.哀南夷莫吾知兮 固时俗工巧兮
C.固将愁苦终穷 偭规矩改错
D.吾又怨乎今之人 方圜之能周兮
【小题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A.戍卒叫,函谷举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体现屈原绝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一项是(  )
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②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③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④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⑤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大体上按照行程次序记叙,在记叙中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表现了诗人对无罪被放逐的悲愤情绪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绪,也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仍要坚持理想的高尚情操。
B.诗人说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这情景正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C.“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
D.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子胥、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但又不免招惹杀身之祸,所有贤士均是如此。但诗人仍做好了在黑暗中奋斗终身的准备。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零陵三亭记
柳宗元
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薛存义)来莅兹邑,遁逃者复还,愁痛者笑歌;逋租匿役者,期月辨理;宿蠹藏奸者,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
【注释】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②埴:zhí,黏土。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然后理达而成事然后:这样之后
B.湘源令假:借助
C.胄牧焉尚:推崇
D.然而未尝以自扰剧:(政务)繁忙
【小题2】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不施胥吏之席
B.使之清宁平夷
C.高明游息之道
D.咸有薛之志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邑之有观游所,或以为非政,是大不然。(3分)
(2)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诉于州牧,求推能济弊者。(4分)
(3)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有福,可遂乎?(3分)
【小题4】概括薛存义能够担任零陵县令的原因。(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豫让论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豫让,战国晋人,生卒年不详;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事见《战国策·赵策一》。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忠告善 道:  光百世垂:
③以众人待我众人: 庶几复悟庶几:
【小题2】请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作者方孝孺对豫让以死报智伯的行为评价观点。(2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中行氏败后又投身为智伯的臣子。方孝孺和豫让都没有认为这是不忠的表现。
B.方孝孺认为,豫让之不忠,表现在在其位不谋其政。听任智伯因贪欲而亡,却袖手旁观,没有作为。
C.方孝孺认为豫让没能为智伯报仇,杀死赵襄子,只能斩衣而死,根本不配被称为国士。
D.豫让之所以不惜以死来为智伯报仇,除了要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外,也是为了以其忠义来教育后人。
【小题4】(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4分)
⑵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3分)
⑶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正襟坐 端正
B.酾酒临江,横赋诗 船桨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小洲
D.逝者如斯,而未尝也 流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不拘于时,学
B.知不可骤得 悠悠与颢气俱
C.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D.固一世之雄 其闻道固先乎吾
【小题3】对文段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独白,这是对赋的传统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为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矛盾、挣扎和解脱过程服务的。
B.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客人”想到历史人物,当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何等英勇,但这样的英雄最后也被周瑜打败了,这是“客人”悲的原因之一。
C.借用江水、明月、清风这些自然现象,作者阐述了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之中,认为从“不变”的角度看,客体和主体都是永恒的,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上述文字写景、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联想丰富,哲理深邃,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写得具体可感。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祖 逖

苏辙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将强敌弱,则利于进取;将弱敌强,则利于自守。违此二者,而求成功,难矣。

东晋渡江,以江淮为境,中原虽屡有变,而南兵不出,出亦无功,皆夷狄自相屠灭而已。石勒之死也,庾亮为北伐之计,石虎之老也,庾翼为徙镇之役,皆无成而死。及苻坚之败,谢安父子乘战胜之威,有席卷之意,终以兵将奔溃,无尺寸之得。其后宋文自谓富强,以兵挑元魏,梁武志于并吞,失信于高氏,陈宣乘高氏之衰,攘取淮南,皆继之以败亡,何者?东南地薄兵脆,将非命世之雄,其势固如此也。

自江南建国,惟桓温东讨慕容,西征苻健,兵锋所及,敌人震动。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此二人者,诚非常将也。然桓温终以败衄①,不能成大功,宋武志在禅代,未能定秦,狼狈而返,而况其下者乎?惟晋元帝初定江南,未遑北伐,祖逖言于帝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毒流中原耳。今遗黎既残酷,人有奋击之志,诚能奋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郡国豪杰,必有应者,沉溺之士,喜于来苏②,庶几国耻可雪也。”帝以逖为豫州刺史,使进屯淮阴。

逖兵力甚弱,乃铸造兵器,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③,然未尝为深入计也。石勒遣兵攻逖。逖辄就破其众。每于兵间,勤身节用,礼下贤俊,怀抚初附,专以恩信接人,不尚诈力,故人争为之用。自黄河以南,尽为晋土。虽石勒之强,不敢以兵窥其境。逖母葬成皋,勒使人修其墓,复遣使通好,且求互。逖不答其使,而许其市,通南北之货,多获其利。方将经略河北,而帝使戴若思拥节直据其上。逖怏怏不得志死。

盖敌强将弱,能知自守之为利者,唯逖一人。夫惟知自守之为进取,而后可以言进取也哉!

(选自《栾城后集》第十卷,有删节)

(注)①败衄(nǜ):挫败。②来苏:形容百姓盼望明君来解脱其苦难。③谯: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敌国相图,必于彼己 审:慎重
B. 今遗黎既残酷 被:遭受
C. 遂使戎狄乘 衅:间隙、破绽
D. 复遣使通好,且求互 市:交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违此二者,求成功  未能定秦,狼狈
B. 人有奋击志 不胜犬马怖惧
C. 梁武志并吞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D. 帝以逖豫州刺史    故人争之用
【小题3】祖逖在得到晋元帝任用后,采取哪些措施逐步增强实力?请分条概括。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宋武破广固,陷长安,所至荡定,有吊伐之风。
(2)招合离散,稍诛锄叛涣,复进据谯,然未尝为深入计也。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