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停顿不明,请为其断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文本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且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爱也。”晏子曰:“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谓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谓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维据尽力以爱君,何爱者之少邪?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据之至于是也。”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厚其葬,高大其垄 垄:田垄 |
B.据以其所有共我 共: 同“供” |
C.暮夜求,必存吾 存:问候 |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
A.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
B.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
C.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
D.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令有司据法而责/群臣过而谏/故官无废法/臣无隐忠/而百姓大说 |
A.梁丘据这个人是受齐景公宠爱的近臣,是个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后,齐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对。 |
B.晏婴认为梁丘据对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爱,反而是蒙蔽了齐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齐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
C.晏子犯言直谏,指出齐景公宠信梁丘据是不对的,而且阐述了自己对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
D.齐景公是个开明的君主,他听从了晏婴的谏言,放弃了厚葬梁丘据的作法,而且广开言路,使朝政一新。 |
(1)婴对,则为罪;不对,则无以事君,敢不对乎!
(2)四封之货,皆君之有也,而维据也以其私财忠于君,何忠者之寡邪?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证明万物皆“有所待”的一组是()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而后乃今培风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小题3)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选自庄子《逍遥游》)
【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 |
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环旋着往上飞) |
D.而后乃今培风(培育、培植) |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④去以六月息者也
⑤而后乃今培风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③⑤⑥ | D.②④⑥ |
A.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庄子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
B.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认为达到“无己”的境界方是逍遥游。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 |
C.“御六气之辩”中的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
D.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海运”指的是航海运输。 |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
(4)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小题2】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小题3】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
(2)第二阶段: 。
(3)第三阶段: 。
【小题4】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3)虽然,每至于族
(4)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小题2】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小题3】庖丁解牛经过三个阶段,请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
(1)第一阶段: 。
(2)第二阶段: 。
(3)第三阶段: 。
【小题4】根据原文中的几句话,写出所衍生出来的成语:
(1)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 )
(2)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苏洵)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多:称赞 |
B.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期望 |
C.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有利 |
D.杖矫命者,逐之 矫:假传 |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B.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必于法外与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D.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于其身,则耻师焉 |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苏洵)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 曲 应 酬 者 十 六 七 而 又 徇 请 者之 意 袭 常 缀 琐 虽 欲 大 远 于 俗 其道 无 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
【小题3】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
昔吾友王昆绳目震川文为肤庸,而张彝叹则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据司马氏之奥矣。”二君皆知言者,盖各有见,而特未尽也。震川之文,乡 曲 应 酬 者 十 六 七 而 又 徇 请 者之 意 袭 常 缀 琐 虽 欲 大 远 于 俗 其道 无 由。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其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
(选自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小题2】文中的“子长”是谁?作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之一的方苞,与哪两位合称“桐城三祖”?
【小题3】根据上文内容,概括作者对归震川文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小题3】找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小题4】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5】翻译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小题1】下列文言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小学而大遗 |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C.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相师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小”而后者“大”。 |
C.《劝学》选段中用喻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文中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阅读下面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①裳躩②步,执弹而留之。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suì,责骂)之。
《庄子·山木》
注:①“蹇”通“褰”,用手提起。 ②躩:快步。
【小题1】源自这段文字的熟语是“ ”。
【小题2】根据上面文字,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庄子有关“利”的观点的看法。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①裳躩②步,执弹而留之。 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suì,责骂)之。
《庄子·山木》
注:①“蹇”通“褰”,用手提起。 ②躩:快步。
【小题1】源自这段文字的熟语是“ ”。
【小题2】根据上面文字,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庄子有关“利”的观点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中和胜相院记
苏轼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
(2)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对一些僧人“反复折困”“慢侮不信”的原因。
中和胜相院记
苏轼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亦有所便欤 便,适宜 |
B.我皆免焉 免,同“勉”,勉励 |
C.度其所从遁 度,揣测 |
D.而画又皆精妙冠世 冠,位居第一 |
A.言之使人悲酸愁苦 凡民之所患苦者 |
B.设械以应敌 势不得以恶声相反 |
C.则过于农工远矣 惟简则其同门友也 |
D.而逆闭其涂 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 |
(1)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
(2)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
【小题4】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对一些僧人“反复折困”“慢侮不信”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进学解
韩 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张:建立 |
B.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庸:任用 |
C.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捐:抛弃 |
D.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治:治理 |
A.无患有司之不明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
B.焚膏油以继晷 旦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
C.纂言者必钩其玄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D.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A.文章题目“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
B.本文用问答对话的形式写别人嘲讽自己失意,自己就进行解释,借以发泄牢骚。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 |
C.文章第一段和第三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先生的情绪都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第二段“生徒驳诘”·学生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情绪强烈。 |
D.国子先生勉励学生勤学多思,说社会清明,君圣臣贤,法治健全,只要才干突出,就会被任用,困遇与才干是相符的。这是他对学生的勉励,更是他内心愤愤不平的宣泄。 |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2)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其遇于世何如也?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题目。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 “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 “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采之可茹 茹:吃 |
B.皆竞秀献状 秀:开花 |
C.被鹤氅衣 被:通“披”,穿着 |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
A.人因号之为“匡山” 不如因善遇之 |
B.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可挈尊罍而饮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1)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