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净香园小憩也就:靠近
B.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而已
C.或因人事之乖乖:不如意
D.图中之客十有八人凡:总共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    )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④ 厥有层楼,颇宜高咏  ⑤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⑤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慧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C.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可人,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小题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2) 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3:18: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
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jué yì指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yǎn jiǎn安卧),今应官而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yǐng 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之月,天地始肃季:一个季节的最后一月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矣解:理解,了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异时率其意诗章古文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冰,水为之,而寒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 余船次俱进
D.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齐谐》,志怪者也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B.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C.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D.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
①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4分)
译文:
②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4分 )  
译文:
③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4分)  
译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左仲甫事
张惠言
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稉,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曷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不可。亳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嘉庆四年十二月,霍丘有吴生在京师,为余说如此。
余同年友仁和汤吉士金钊告余曰:“往岁北来,道凤、颍间,往往询其民人繇俗。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节者,民曰:‘非霍丘左耶来,谁与辨之?’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者,又曰:‘非霍丘左耶来,吾属不安乐矣。’曰:‘霍丘左耶能为河南省治狱。’吾不识左君何如人也。”余曰:“吾友左君二十余年,其为人守规矩,质重不可徙,非有超绝不可及之才,特以其忠诚悱愉之心,推所学于古者而施之,治效遂如此。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以吾观左君,迂阔人也,如其才,如其才!”
左君名辅,字仲甫,以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初为南陵,调霍丘。嘉庆三年,坐征南陵钱粮不如期,落职。入见,仍用知县。未补,又坐征霍丘钱粮不如期,落职。巡抚为请,天子知其名,特许补合肥县云。吴生,名书常,亦笃实君子人也。
(选自《茗柯文三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笑而受之,以酒食劳:劳烦
B.我资米若于百姓薪:获取钱财
C.有刑狱不当、赋役无者节:节制
D.征南陵钱粮不如期坐:因……而犯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推所学古者而施之冰,水为之,而寒
B.是我妄取无穷期也师道不传也久矣
C.有风俗乖忤、水旱冤抑然而不王,未之有也
D.进士分发安徽为知县是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中,百姓称呼左仲甫为“耶”,“耶”是主人得意思,这称呼表达来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作者称其为“君”,流露了作者对左君的尊重。
B.左仲甫善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南陵、霍丘一带,亳州的百姓也希望他来治理,而且在凤阳、颍川一带依旧能感受到那样的影响。
C.左仲甫治理霍丘,受到百姓的欢迎。在获得丰收以后,大家带着食物来感谢左仲甫,他也欣然接受了大家馈赠的食物。
D.张惠言通过文章塑造了一位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清官形象,在对左仲甫赞不绝口的同时,流露了“以儒者治天下”的政治心声。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⑵今之为治者,辄曰儒者迂阔,患才不任事。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题目。(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9分,共15分)
书韩魏公黄州诗后
苏轼
黄州山水清远,土风醇厚。其民寡求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州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注释)①韩魏公,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②圭,一种玉器。③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朴而不陋:浅陋
B.魏公黄四十余年去:离开
C.天之所以斯民遗:给予
D.瓦石草木其光泽矣被:覆盖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民寡求不争/朝济夕设版焉B.有宿昔契/亦犹今视昔
C.魏公家艰/又申之揽茝D.民自知之/贵贱情
【小题3】(小题3)下列各选项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吾元之也”充分表现出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的自豪之情以及对元之的亲切喜爱之感。
B.文章第二段叙写王元之,主要是用他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虽然韩魏公未曾在此为官,但其醇厚闲静的品性依然感染黄州人士。
C.第三段中“则亦黄人也”一句既写苏轼对黄州风土人情的喜爱,也有谪居黄州多年,且年已渐老而无所成就的悲苦之情。
D.首尾两端均用一“思”字,有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有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互为影响,使高尚之士,淳善之乡相得益彰。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1)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3分)
(2)民怀之不忘也固宜。(3分)
(3)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则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小题1】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__________。(用课文原句回答)
【小题2】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是(  )
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李桢“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C.苏辙认为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李桢认为“视秦无异也”,是因为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小题4】李桢文中的观点有其显著的局限性,请指出并简要地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性。

同类题5


(一)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二)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小题1】【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穷:尽头
B.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也明:照明
C.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者辞:告辞
D.私心有所不尽恨:怨恨
【小题3】【小题4】【小题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少卿视仆妻子何如哉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B.有穴窈。至激于义理者不
C.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然视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况仆不得已乎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小题6】【小题7】【小题8】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小题9】【小题10】【小题11】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译: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既然出洞了,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从他,而不能享受游洞的乐趣。
B.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我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译: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名节而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
D.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