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犹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小题1】下列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认真从事,注重)
B.涂有饿莩而不知(揭发)
C.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余威)
D.念谁为之戕贼(摧残,伤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常肃杀而为心
B.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行为金
C.申之以孝悌义商声主西方
D.狗彘食人食不知检丰草绿缛争茂
【小题3】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一)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B.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统治者的虐政。
C.文段(二) “夫秋”以下的内容,将自然和人事联系起来,说明盛衰生死皆属常理,不足萦怀。
D.文段(二)中第二段写人有“万忧”“万事”更容易衰老。“而况”以下内容又进一层说,虽忧思成疾,但人生充实,成就可喜,不必听到秋声而生悲哀之情、怨恨之情。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
②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古代诗文阅读,完成后面习题,共24分。
东粤士人郭某,暮自友人归,入山迷路,窜榛莽中。约更许,闻山头笑语,急趋之,见十余人藉地饮。望见郭,哄然曰:“坐中正一客,大佳,大佳!”郭既坐,见诸客半儒巾,便请指迷。一人笑曰:“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即飞一觥。郭饮之,芳香射鼻,一引遂尽。又一人持壶倾。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一举十觞。众人大赞曰:“豪哉!真吾友也!”
郭放达喜谑,能学禽语,无不酷肖。离坐起溲,作燕子鸣。众疑曰:“半夜何得此耶?”又效杜鹃,众益疑。郭坐,但笑不言。方纷议问,郭回首为鹦鹉鸣曰:“郭秀才醉矣,送他归也!”众惊听,寂不复闻;少顷又作之。既而悟其为郭,始大笑。皆撮口从学,无一能者。一人曰:“或惜青娘子未至。”又一人曰:“中秋还集于此,郭先生不可不。”郭敬诺。一人起曰:“客有绝技,我等亦献踏肩之戏,若何?”于是哗然并起。前一人挺身矗立;即有一人飞登肩上,亦矗立;累至四人,高不可登;继至者,攀肩踏臂如缘梯状。十余人顷刻都尽,望之可接霄汉。方惊顾间,挺然倒地,化为修道一线。郭骇立良久,遵道得归。
翼日腹大痛,溺绿色似铜青,着物能染,亦无潮气,三日乃已。往验故处,则肴骨狼藉,四围丛莽,并无道路。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之。设斗胆再往一会青娘子,必更有异,惜乎其见之摇也!《聊斋志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善饮,又复奔驰吻燥故:本,向
B.坐中正一客欠:缺少
C.离坐起溲,作燕子鸣窃:偷盗,盗窃
D.又一人持壶倾注:倒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亦无潮气,三日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至中秋郭欲赴约,朋友谏止
吾与子所共适
C.继至,攀肩踏臂如缘梯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用心躁也
D.中秋还集
寄蜉蝣天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东粤士人郭某,傍晚从朋友那里回。路过一片山地的时候不小心途中迷路,走在一片榛树林与草生长很密的地方。
B.在大家对奇怪的鸟叫声议论纷纷的时候,郭秀才回过头却听到鹦鹉的声音道:“郭秀才醉了,送他回去!”。
C.山中饮酒众人相约中秋的时候还要再次相聚,并要求郭一定要。郭秀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D.《郭秀才》是《聊斋志异》中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优秀篇章。读后其景其情,令人难忘;其韵其味,耐人咀嚼。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真酸腐!舍此明月不赏,何求道路?(3分)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分)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2】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不暇:不及B.南亩:泛指农田
C.九土:即九州,指全国D.独夫:孤单的人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小题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③社会: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于予之言假:借助
B.地僻,无人绝:几乎
C.不能青浦令谒:拜见
D.子我记,几年不能得许:允许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冯山人“风雅”形象的一组是(3分)
①山人居昆山之安亭   ②爱其古桂,坐久之
③独吟桂树之下④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⑤自此不复出⑥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冯山人因多年来求之无果而不再回复作者的书信。
B.作者与冯山人有很多共同点:都喜爱文学,都曾到过安亭,都喜爱永怀寺的古桂,甚至都在嵩塘筑屋定居。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凸显了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字里行间也渗透着真挚的友情。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疏雅豪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3分)
(2)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3分)
(3)会予方北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明史·归有光传》)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②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野史不可信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知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予案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知枢密院,至天禧始拜相,距景德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昌武退朝,往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沈括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予案真宗朝自文简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及文简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沈括《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有小私带可服,候还京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予案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晋公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七年幸亳州,丁晋公始以参知政事从。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丁晋公上,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魏泰无足论,沈括不应尔也。
(选自南宋洪迈撰《容斋随笔·卷四》,有改动)
【注】①〔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史书相对而言。 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③〔向文简〕即向敏中,文简是其谥号。 ④〔大耐官职〕指有气度,宠辱不动于心。 ⑤〔降制〕颁布制书。皇帝颁布的赦令、任命宰相等的文书,称为“制书”。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故多失实:大抵
B.参政:努力
C.往:看望
D.候还京赐可也:不要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说明“野史不足信”的一组是 (3分)( )
①越十一日虏退    ②距景德凡十四年    ③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    ④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⑤诏赐辅臣玉带    ⑥丁晋公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列举真宗时的三个事例,说明宋代的野史、杂说由于多出于传闻,加上喜欢多事的人加以文饰,难免有失实之处。
B.魏泰撰《东轩笔录》记载,澶渊之役中,寇莱公因王钦若多次在皇上跟前进疑词,就建议真宗让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C.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向文简被授予宋真宗即位以来的首个仆射之职,但是,并没有表现出真宗想象中的高兴。
D.《梦溪笔谈》里称,丁晋公跟随真宗巡幸,接受赏赐时礼让其他七位辅臣,意外得到价值几百万的“比玉”的赏赐。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③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③窜:隐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内:买入
C.民有罪当刑刑:惩治
D.必先卑体弥耳弥:竖起
【小题2】(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何谓若然而不然B.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今日之事何如知来者之可追
C.以其窜端匿迹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小题4】(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3分)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3分)
【小题5】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3分)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极谏用外戚封事
刘 向[注]
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终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唯陛下深留圣思,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天下幸甚。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减)
【注】〔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政论散文《极谏用外戚封事》历数前代君王任用外戚之弊,劝汉成帝不要让外戚王氏擅权,表现出他对刘氏政权旁移的关切。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大臣权柄,持国政操:掌握
B.吕产、吕禄太后之宠席:凭借
C.依东宫之尊,甥舅之亲假:假托
D.外戚贵未有如王氏者也僭:逾越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外戚弄权、为害国家的一组是( )
①诸吕无道,擅相尊王
②骄盈无厌,欲危刘氏
③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
④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
⑤而令国祚移于外亲
⑥亲而纳信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1段中刘向列举了春秋时期晋、齐、卫、鲁等国家因为大臣执掌权柄,导致君主都被杀害的事例,来警示汉成帝不可重蹈前朝旧辙。
B.第2段中刘向指出外戚王氏一族骄奢僭越的种种行径,其维护汉皇室权威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C.第3段中刘向举出王氏祖坟从寝庙梓木柱上长出了枝叶的异象,以此劝说汉成帝对王氏要警惕。
D.第4段中刘向劝告汉成帝废黜和疏远外戚,不把大权交给他们,用优厚的财物慰安他们,这才是使皇室和外戚相安的良策。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4分)
(2)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4分)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所谓求福而祸者:拒绝
B.美恶之辨战乎:心中
C.雕墙之美:离开
D.余弟子由在济南:前往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分别表明作者“游于物外,无往而不乐”与常人“游于物内,令人大哀”的不同心境的一项是(    )(3分)
A.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B.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C.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D.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足(   )(3分)
A.本文表现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境,也隐约表现了他“游于物内”“美恶横生”的心情。
B.作者写他穷居蔬食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描写了一个超然物外的人物形象。
C.作者仅用三句话写台,主要通过写台周围山水景物和历史遗迹来突出台的特点。
D.文章由议论到叙事,先明超然之理,继写超然之人,再写到台的超然之名。
【小题4】翻译。(6分)
(1)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3分)

(2)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3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