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2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C.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与“厚”相对。
D.诏书特下,臣郎中     拜:授给官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C.州司临门,急星火 D.况臣孤苦,特尤甚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11.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2分)( )
A.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就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B.第一段李密还写到了曾“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以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也无不事二主之心,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得他的同情。
C.作者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果决地摆明了自己的意愿,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而水到渠成。
D.为了不让朝廷利用臣子的职分是应该“尽节于陛下”,再向自己施加高压手段,作者
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使“报养刘氏”能够实现。
1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
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
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
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
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题号:1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征君传(节选)
清 方苞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阉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遂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东林诸君子为党——目:示意,暗示B.次第死厂狱——次第:依次
C.以国子祭酒——征:出征,征战D.此名在天下——用:任用,起用
【小题2】下列各项,全都能证明孙征君“好奇节”的一组是:( )(3分)
①倾身为之     ②奇逢密上书承宗 ③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④彼自乐处隐就闲 ⑤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 ⑥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
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
【小题3】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征君与鹿正、张果中勇敢地同魏忠贤斗争,不惜牺牲,因而被人们称为“范阳三烈士”。
B.孙承宗因为孙征君的上书,想进京面圣,从而弹劾魏忠贤,不料却被魏忠贤暗杀在半路上。
C.孙征君学问好,品德高,很多人都愿意向他求学,因而他所住之处自然地形成了村落。他死后黄河南北的学者都在百泉书院祭祀他。
D.到了清代,孙征君担任国子祭酒,虽然朝廷上下对他十分敬重,但孙征君在短短时间内,还是坚决请求辞职。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3分)
(2)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3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3分)
【小题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六处,多断无分,3分)
莆田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往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余,花大如掌。自是所画益奇变。
——《荒鹿偶谈》
当前题号:2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释)公元1374年,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偏据一方类:大抵、大致B.番舶接迹而来庭:庭院、院子
C.往往倚之为天堑:壕沟D.皆略而不陈,惧也亵:轻慢、亵渎
【小题2】(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宵旰图治之功”的一组是()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②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③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④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⑤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⑥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在此处建“阅江楼”,是因为这里地势雄伟壮丽,想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
B.这座楼的兴建,只是皇帝用来振奋精神的,借物抒发各种感慨,寄寓使天下大治的愿望,并不只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C.作者用临春阁、结绮阁、齐云楼、落星楼华美高大的楼阁转瞬之间引发人的无穷感慨为例子,讽谏朱元璋不可贪图享乐,要处处想着国家的社稷人民。
D.作者认为六朝时国家以长江为天然屏障,所以长江是安定的河流,国家没有战事。
【小题4】(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4分)
(2)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2分)
(3)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3分)
当前题号:3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5处,共3分)
和峤性至俭,家有好李,王武子求之,与不过数十。王武子因其上直率将少年能食之者持斧诣园饱共啖毕伐之送一车枝与和公。问曰:“何如君李?”和既得,唯笑而已。
当前题号:4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东犬西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骊山北构而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乳:喂养
B.某所,母立于兹。而:你
C.吾家读书久不效:仿效
D.如在昨日,令人长不自禁。号:哭泣
【小题3】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为此志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B.闻姊家有阁子,何谓阁子也年九十。
C.鸡栖厅室西连中闺
D.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家祭无忘告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分)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4分)
【小题5】分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当前题号:5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同“蠕”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臭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布乎四体,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 渐:浸泡。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 就:接近。
D.生而同声,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学也,以美其身不如须臾所学也
B.一可为法则曷足美七尺之躯哉!
C.吾尝终日思矣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质非不美也,渐者然也不如须臾之学也
【小题3】下面各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四段文字的基本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段文字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B.【乙】段文字说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C.【丙】段文字说的是,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D.【丁】段文字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要自己逞强。
当前题号:6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答李生第一书
皇甫湜
辱书,适曛黑,使者立复,不果一二。承来意之厚,《传》曰:“言及而不言,失人。”粗书其愚,为足下答,幸察。
来书所谓今之工文,或先于奇怪者,顾其文工与否耳。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出众,出众则奇矣。虎豹之文,不得不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必崔嵬然后为岳,必滔天然后为海。明堂之栋,必挠云霓;骊龙之珠,必锢深泉。足下以少年气盛,固当以出拔为意。学文之初,未自尽其才,何遽称力不能?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其仅自见也,将不胜弊矣。孔子讥身不能者,幸勉而思进之也。
来书所谓浮艳声病之文,耻不为者,虽诚可耻,但虑足下方今不尔,且不能自信其言也。何者?足下举进士,举进士者,有司高张科,每岁聚者试之,其所取乃足下所不为者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足下方伐柯而舍其斧,可乎哉?耻之,不当求也;求而耻之,惑也。今吾子求之矣,是徒涉耻濡足也,宁能自信其言哉?
来书所谓汲汲于立法宁人者,在位者之事,圣人得势所施为也,非诗赋之任也。功既成,泽既流,咏歌记述,光扬之作作焉。圣人不得势,方以文词行于后。今吾子始学未仕,而急其事,亦太早计矣。
凡来书所谓数者,似言之未称,思之或过;其余则皆善矣。既承嘉惠,敢自疏怠!复所为,俟见方尽。湜再拜。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得不于犬羊炳:鲜艳,明亮
B.何遽称力不能逮:突然
C.有司高张科格:格律
D.复所为聊:姑且,暂且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自尽其才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B.在位者之事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
C.是徒涉耻濡足也泉涓涓
D.孔子讥身不能者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足下以少年气盛,固当以出拔为意。(4分) 

(2)耻之,不当求也;求而耻之,惑也。(4分)

【小题4】作者在信中给了李生哪些建议?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当前题号:7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秦之冲(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小题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当前题号:8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也(规律) 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 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小题3】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当前题号:9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搬运有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近日颇有听鼓儿词,以斗叶为戏者,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有删减)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头锐面,更不可当小头:削尖脑袋钻营
B.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抗怀:抗击或者怀念
C.要体貌他,要怜悯他体貌:以礼相待,尊重
D.皆作会别可怜之语会别:相会和别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对读书人持批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    ②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
③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 ④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
⑤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    ⑥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可怜之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是对本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燮,清朝人,这是他写给弟弟郑墨的一封家书,他用生活化的语言谆谆教导家人,表现了一种亲
民近农的思想。
B.对于种田之人,郑板桥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正表述了他的这
一份情感。
C.文中也表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看法,他反对读书人一心追求利禄的思想,也表达了“好人为坏人所
累”的担心。
D.郑板桥也自责自己只知“命名本旨”而不知“会别可怜之语”,对此他 作了内省和反思,显现了“民本”
思想。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2)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4分)
(3)吾邑妇人,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中馈,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4分)
当前题号:10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