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①,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②,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③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④,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効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选自《东京梦华录》)
[注]①磨喝乐: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后成为儿童玩具。
②笑靥儿:一种食品名,人形。
③方胜: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后借指这种形状。
④风流: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4分)
译文:
(2)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3分)
译文:
七夕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①,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②,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③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④,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又以箓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効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选自《东京梦华录》)
[注]①磨喝乐:原为佛教八部众神之一。唐宋时借其名制作为一种土木偶人,于七夕供养。后成为儿童玩具。
②笑靥儿:一种食品名,人形。
③方胜:形状像由两个菱形部分重叠相连而成的一种首饰。后借指这种形状。
④风流: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对直数千者直:价值 |
B.或饰以金珠牙翠或:有的 |
C.盖効颦磨喝乐盖:通“盍”,何不 |
D.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被:穿着 |
A.乃小塑土偶耳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 |
B.如捺香方胜之类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C.今通俗而书之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
D.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介胄者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 |
A.本文记叙了七夕之时,北宋东京汴梁的风俗人情,尤其一种的叫做磨喝乐的小巧的泥塑土偶让人称奇,人们用雕镂的木料加以彩绘,并配上栏杆做成底座来安放。 |
B.有的磨喝乐价值很高,宫中及富贵之家以至百姓人家都准备应时物品作为陪衬,如“水上浮”、“谷板”、“花瓜”、“果食”等等。 |
C.对商家在一斤果食之中放上门神模样的“果食将军”这一习俗流传的由来,作者并不知情。 |
D.七夕前的三五日,京城内热闹非凡,小孩子大抵都要买新荷叶拿在手中,像是要模仿磨喝乐的模样,但是又不像,反而弄巧成拙,让人笑话。 |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 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4分)
译文:
(2)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3分)
译文:
精段阅读,回答后面题(16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小题5】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
C.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既然 | D.洗盏更酌更:更换 |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 |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C.舞幽壑之潜蛟 | D.侣鱼虾而友糜鹿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出现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共6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
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攒蹙:聚集收拢 |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际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
A.不知日之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则施施而行侣鱼虾而友麋鹿 |
C.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相与枕藉乎舟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A.日与其徒上高山顺流而东也 |
B.望西山,始指异之舞幽壑之潜蛟 |
C.自远而至圣人之所以为圣 |
D.入深林,穷回溪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 |
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 |
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
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 |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题目
植竹记
刘岩夫
秋八月,刘氏徙竹凡百余本,列于室之东西轩,泉之南北隅,克全其根,不伤其性,载旧土而植新地,烟翠霭霭,寒声萧然。适有问者,曰:“树梧桐可以代琴瑟,植楂梨可以代甘实。苟爱其坚贞,岂无松桂也,何不杂列其间也?”答曰:“君子比德于竹焉: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蕡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进德也;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篆象之辞,留示百代,微此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用闻矣,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神人,此礼乐之并行也。夫此数德,可以配君子,故岩夫列之于庭,不植他木,欲令独擅其美,且无以杂之乎。”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
【小题1】上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小题2】文章阐述竹之“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它们是:
①竹的
②竹的
【小题3】对“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4】(小题4)赏析文中划曲线整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作者写竹,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植竹记
刘岩夫
秋八月,刘氏徙竹凡百余本,列于室之东西轩,泉之南北隅,克全其根,不伤其性,载旧土而植新地,烟翠霭霭,寒声萧然。适有问者,曰:“树梧桐可以代琴瑟,植楂梨可以代甘实。苟爱其坚贞,岂无松桂也,何不杂列其间也?”答曰:“君子比德于竹焉:原夫劲本坚节,不受霜雪,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以挺耸,必相依以林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常也;垂蕡实以迟凤,乐贤也;岁擢笋以成干,进德也;及乎将用,则裂为简牍,于是写诗书篆象之辞,留示百代,微此则圣哲之道,坠地而不用闻矣,后人又何所宗欤?至若镞而箭之,插羽而飞,可以征不庭,可以除民害,此文武之兼用也;又划而破之为篾席,敷之于宗庙,可以展孝敬;截而穴之,为箎为箫,为笙为簧,吹之成虞韶,可以和神人,此礼乐之并行也。夫此数德,可以配君子,故岩夫列之于庭,不植他木,欲令独擅其美,且无以杂之乎。”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
【小题1】上文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小题2】文章阐述竹之“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它们是:
①竹的
②竹的
【小题3】对“窃惧来者之未谕,故书曰《植竹记》,尚德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担心有人偷盗而不知(植竹的原因),写此文来倡导君子德行。 |
B.我担心还有来问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故把书定名《植竹记》,倡导君子德行。 |
C.我私下担心将来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写此文来倡导君子德行。 |
D.我私下担心将来的人不知(植竹的原因),故把书定名《植竹记》,倡导君子德行。 |
【小题5】作者写竹,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请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小题2)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小题4】(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孤长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
B.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
C.有者半贾而卖贾:通“价”,价格 |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①面;食不给,啖②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③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宋·欧阳修《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
注释:①沃;浇。这里当”洗”讲。②啖;吃。③谗:说人坏话。
【小题1】“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3分 )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①面;食不给,啖②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③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选自宋·欧阳修《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
注释:①沃;浇。这里当”洗”讲。②啖;吃。③谗:说人坏话。
【小题1】“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3分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1)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10分,每题1分)
(1)浮图: (2)卒:
(3)以故: (4)盖:
(5)穷: (6)怠:
(7)且 (8) 十一
(9) 加少: (10)明: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10分,每题1分)
(1)浮图: (2)卒:
(3)以故: (4)盖:
(5)穷: (6)怠:
(7)且 (8) 十一
(9) 加少: (10)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 |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 |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 |
A.与凡丧之所急 |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3分)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4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次数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
A.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斯用兵之效也蚓无爪牙之利 |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
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小题4】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
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发扬光大 |
B.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外:抛开 |
C.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举:举荐 |
D.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长:流传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B.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
C.其亦庶乎其可也 |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小题4】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