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题目。(共12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本图宦达,不名节     矜:自夸
C.但以刘日西山,气息奄奄 薄:与“厚”相对。
D.诏书特下,臣郎中     拜:授给官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伏惟圣朝孝治天下 B. 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C.州司临门,急星火 D.况臣孤苦,特尤甚
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11.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2分)( )
A.文中先提出古代君王的政治纲领是“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就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做了言之有理的开脱,更暗示武帝要以孝治国。
B.第一段李密还写到了曾“少仕伪朝”的重大问题,以委婉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也无不事二主之心,希望借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获得他的同情。
C.作者着重陈述了刘氏病重至“朝不虑夕”的情形,以及与之血肉相连须臾难分的亲情,果决地摆明了自己的意愿,可谓有理有据,情真语切,而水到渠成。
D.为了不让朝廷利用臣子的职分是应该“尽节于陛下”,再向自己施加高压手段,作者
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先尽孝道,后报皇恩,使“报养刘氏”能够实现。
1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
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
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
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
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1 03:1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
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
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
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目。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古地名),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其当时之士 咎:责怪
B.韩、魏塞秦之冲,而山东之诸侯 弊:遮挡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掉转
D.以四无事之国,当寇之韩、魏 佐:帮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发愤西向,攻山西千里之秦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B.①譬如人有腹心之疾也 ②则无望民多于邻国也
C.①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蟹六跪二鳌
D.①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国②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小题3】下列句子全部是苏辙认为六国应有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 )
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②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
③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 ④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⑤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⑥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侄理含暨配张氏墓志铭

纪晓岚

理含,名汝备,先姚安公之冢孙,先兄晴湖之冢子。少从安世斋先生游,好为奇崛之文,故不中有司程式。将以国子监生应乡试,竟志以殁。平生循谨无过失,然无卓绝之行可勒金石也。

其妇张氏,则武强旧族之女。年十九而寡,持服三载,不去衰麻,孀居三十七载,虽酷暑未一解衣睡。对姑舅则婉容,退即端坐如枯木,婢媪有从之数十年者,未见其嬉笑也。理含兄弟六人,居同宅而别院,妇独与舅姑同院居,终日侍奉无倦色。姑患病濒危,夜焚香泣涕祷佛,遂终身茹素。理含未有子,初殁时,视含殓毕,即泣拜舅姑前,又回拜诸弟,求为立后,必得请而后起,故仲弟之子就襁褓中指与之。妇爱逾所生,而教有义方,督课不少假借,今在庠为名诸生。乾隆壬寅,有司以上闻,德建坊旌表,越四年乃卒。弥留时嘱树发曰:“旧茔地狭,诸妯娌先卒者已各卜兆予。汝父棺尚厝,汝必移与我棺同葬姑舅旁,冀魂而有知,定省如昔也。”

嘉庆己未,树发将遵遗命合葬于祖茔之侧,乞余为铭。世之论者谓节孝为女子本分,是则诚然,然忠臣孝子遭遇非常,或感天地而动鬼神,要亦分所当为耳。彼青灯忍泪,白首完贞,凄风苦雨,阅数十年如一日,非心如铁石者不能。千百人中能尽本分者有几?乌可以庸行易之耶!论者又谓贫贱之家节孝难,富贵之家节孝易。然以境遇论,贫贱者身无所倚,仰事俯畜无所资,其艰苦诚为至极。以人情论,则艰苦者无逸志,而富贵者席丰履厚,以萧索孤寂之身,日见繁华奢利之事,姑姊娣姒寒暖迥殊,则而亦摇,仆隶婢妪炎凉各异,则激而生悔。且珠玉锦绣之身,其势必不能耐勤劳,则奉养难:无父之孤,坐拥其业,易入游冶之场,则教子尤难。今理含之妇能始终一心,以媳而代子,以母而代父,所为不加人数等乎?其葬也,于理当志。既志其妇,自不能不系其夫;又不关作志之本意,自不能不夫妇并列。言岂一端,要各有当,其斯之谓与?

铭曰:同穴之愿,今则已偿,镌石幽宫,于夫有光。我无愧词,汝亦无愧于表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以殁   赍:怀抱
B.督课不少假借 假借:宽容
C.弥留时嘱树发 弥留:生前
D.则而亦摇 炫:夸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安公的嫡孙理含,生前为人谨慎,喜欢写独特不凡的文章,但他却没有非常卓越的行为可以雕刻在碑上。
B.理含之妻张氏十九岁守寡,其谨守闺范,苟己守礼令纪晓岚敬重,而张氏也因为有德有节,事迹得以进入贞节坊,同时受到了赞扬。
C.纪晓岚认为,贫穷人家节孝困难,富贵人家节孝相对容易,而张氏能忍受贫穷中至极的艰苦并尽其本分,确实让人佩服。
D.张氏对丈夫忠贞一生,逝后也与丈夫同葬,满足了心愿,在纪晓岚看来,为她写墓志铭本在情理之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青灯忍泪,白首完贞,凄风苦雨,阅数十年如一日,非心如铁石者不能。
(2)然以境遇论,贫贱者身无所倚,仰事俯畜无所资,其艰苦诚为至极。
【小题4】结合文章第二段,简要概括张氏尽“女子本分”的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而望之乘:凭借。
B.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两次。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错误。
D.自天竺讲事谢:辞去。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品德的一组是(    )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③⑤⑥B.①②⑥C.①③④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B.作者认为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浪涛从海上而来,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
C.作者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他到风篁岭上并指责他不为龙井写些文字。作者有所触动所以才写了此文。
D.有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印度回到寿圣院里休养。并在此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