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韩、魏秦之冲(   )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
【小题2】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小题3】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小题4】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3 03:06: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③   D.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分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劝 加:更加
B. 而御六气之 辩:通“变”,变化
C. 犹有未也 树:树敌
D. 而彼且奚也 适:到、往
【小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夫列子御风
②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③奚知其然也
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 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 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 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子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却也是可以肯定和学习的人物。
D. 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小题4】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 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 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神相
齐王好谈相,士以相进者,接踵于朝。有自称神相者,介艾子以见王,曰:“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即臣之术可知矣。王亦闻之乎?”王笑曰:“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答曰:“王勿亟也,臣相人必熟视竟日而后言,言无不中。”于是拱立殿上以视。
俄有使者持檄入白,王色变,相者请其故,王曰:“秦围即墨三日矣,当发援兵。”相者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天庭黑气,必主刀兵。”王不应。
须臾,有人著械入见,王色怒,相者问其由,王曰:“此库吏盗金帛三万,是以囚之。”相者又仰而言曰:“臣见大王地角青色,必主失财。”王不悦,曰:“此已验之祸,请勿言。但言寡人终身休咎何如尔。”相者曰:“臣熟视,大王面部方正,非布衣之士。”
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齐王大笑,相者惭而退。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与“臣鬼谷子之高足弟,而唐举之受业师也”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小题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寡人乃今日而闻君矣,试视寡人何如?
(2)艾子趋而前曰:“妙哉,先生之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泉,目山曰隐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崖之右宽明爽   阂:开阔
C.而松萝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乃伐棘泉 导:顺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