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乙】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丁】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同“蠕”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④滫,xiǔ,臭水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布乎四体,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之滫 渐:浸泡。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士 就:接近。
D.生而同声,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学也,以美其身不如须臾所学也
B.一可为法则曷足美七尺之躯哉!
C.吾尝终日思矣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质非不美也,渐者然也不如须臾之学也
【小题3】下面各句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四段文字的基本观点,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段文字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B.【乙】段文字说的是,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
C.【丙】段文字说的是,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D.【丁】段文字说的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不要自己逞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7 03:5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分宁县云峰院记
(宋)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其土俗然也。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钜,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诈张,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侈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傍。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备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未敢必也。
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畀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然。”推其徒子思来请记,遂来,予不让,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其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原文有删改)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作的农夫饭。②排蓬藋(diào):意为披荆斩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写分宁县民风“勤生而啬施,薄义而喜争”,以至于说其吝啬好斗是“渐涵入骨髓”,可见作者对分宁人的看法欠佳。
B.云峰院在分宁县的最西边,本是一座没有任何记载,也不知建于何时的寺院,僧人道常来此后,寺院日渐兴盛,规模逐渐扩大。
C.作者欣赏道常的勤奋与淡泊,却又非常直接地指出他沉迷于佛教,不能归于儒家仁义之道,否则他一定能够成为当地的俊杰。
D.道常年老后,不希望自己默默无闻地死去,于是请曾巩写一篇记文。作者则借题发挥,将可以流传下来的言行记载下来予以嘉奖,以此昭示百姓,激励他们。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崧酗酒狎博,无所不为。世衡遇之愈厚。留岁余,崧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阴与贼连,何相负也?”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崧终不伏,曰:“崧,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崧默然曰:“试为公为之。”
世衡厚遗遣之,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崧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此以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崧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觉而疑之,执于有司。数日,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崧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疑遇乞,舍崧,迁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崧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崧后官至诸司使,至今边人谓之“王和尚”。
元昊之臣野利,常为谋主,守天都山,号天都大王,与元昊乳母白姥有隙。岁除日,野利引兵巡边深涉汉境数宿,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元昊疑之。世衡尝得蕃酋之子苏吃曩,厚遇之。闻元昊尝赐野利宝刀,而吃曩之父得幸于野利,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许之以缘边职任、锦袍、真金带。吃曩得刀以还,世衡乃唱言野利已为白姥谮死,设祭境上,为祭文,叙岁除日相见之欢。入夜,乃火烧纸钱,川中尽明。虏见火光,引骑近边窥觇。乃佯委祭具,而银器凡千余两悉弃之。虏人争取器皿,得元昊所赐刀。及火炉中见祭文已烧尽,但存数十字。元昊得之,又识其所赐刀,遂赐野利死。野利有大功,死不认罪。自此君臣猜,以至不能军。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选自《梦溪笔谈·权智》,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衡置门下延:邀请
B.尔无过:责怪
C.虏人疑遇乞因:于是
D.自此君臣猜贰:有二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种世衡巧施“反间计”的一组是
①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 ②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
③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    ④白姥乘间乃谮其欲叛
⑤世衡因使吃曩窃野利刀     ⑥设祭境上,为祭文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世衡用一年多时间厚待法崧,目的是让法崧能帮助他实施破敌计策,这可见种世衡的谋事长远。
B.遇乞最终因为种世衡的反间计而死。法崧回国后,因入羌有功而被授予诸司使的官职,被人称为“王和尚”。
C.天都大王野利在除夕那天带领军队巡察边境,并深入汉境,停留了几天,这成为他被君王怀疑的诱因。
D.种世衡在平定西夏的过程中出力较多,但是当时的人并不太了解他的功劳,直到他死后,他的功劳才被记录。
【小题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拽下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濒于死者数矣。(4分)
②或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3分)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安 徽 巡 抚 赵 公 国 麟 闻 其 名 招 之 试 才 之 以 博 学 鸿 词 荐 竟 不 赴延 试 亦 自 此 不 应 乡 举 而 家 益 以 贫。  (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11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加点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B.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小题3】翻译(5分):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分)
(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