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
是惩。”今也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丝麻,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
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节选韩愈《原道》,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明:发扬光大
B.今也欲治其心,而天下国家外:抛开
C.今也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举:举荐
D.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流传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
B.几何不胥而为夷也
C.其亦庶乎可也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小题4】韩愈在结尾一段提出了推行儒道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6 02:5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言也。

【小题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
B.恨私心有所不尽(恨:仇恨)
C.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
D.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即汉武帝时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吴之民方痛心
B.仆口语遇遭此祸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C.迹其所以自伤悼 所以游目骋怀
D.而文采不表后世也   至激义理者不然
【小题3】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念父母,顾妻子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D.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小题4】下列最能直接表明司马迁“受辱而不死”是为了完成《史记》的一项
A.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B.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的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小题5】对以上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作者摆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来缚,将人个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从而选择了一条“隐忍苟活,幽于粪土而不辞的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B.选段二,作者列举古圣贤“历尽磨难而不屈,退而发愤著书”的先例,表明他正是从这些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C.选段三,先介绍《史记》的内容,体例和宗旨,再表明自己为完成巨著《史记》而“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决心。
D.《史记》开创了史书之先河,且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郭沫若对它的崇高评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钱唐湖石记 (唐)白居易
钱唐湖事,刺史要知者四事,列如左:
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压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唐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脱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唐县官,县官多假他辞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粮之利孰多?断可知矣。又云放湖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湖底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内六井,李泌相公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以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若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余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之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其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
【注释】①钱唐湖:西湖。②官河:运河。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要知者四事,列如左具:详细
B.符下县,县乡帖:文告
C.李泌相公郡日所作典:掌管
D.欲读者易晓,故不其言文:修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节限放之B.县官多假他辞惑刺史
吾尝跂望矣不赂者赂者丧
C.湖底高,井管低D.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关于西湖水利问题的文章,涉及灌溉农田、控制水位、疏通水井、防止溃堤等事项,可谓详尽。
B.白居易为官能切实为民着想,遇到旱年,令百姓直接前往州衙递交状纸“请水”,这样做减少了中间环节,使旱苗得以及时浇灌。
C.本文除立灌溉制度以告民众及继任者外,还对官府的自私、吏治的黑暗有所揭露,也肯定了李泌在杭州开凿六井造福一方的做法。
D.白居易反对利用湖水耕种湖中无税田,下令采取措施将石函及大小笕口堵塞,并派员巡查,有一点泄漏,就追究主管官员的责任。
【小题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若 水 暴 涨 即 于 缺 岸 泄 之 若 不 减 兼 于 石 函 南 笕 泄 之 防 堤 溃 也
【小题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4分)
⑵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4分)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片段,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颓然就醉 颓然:衰败
B.山之高而止    穷:穷尽
C.而莫消长也    卒:最终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竟
【小题2】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缘”“斫”“焚”等动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作者的急切之情。
B.甲文以客观的笔调再现了作者游西山过程中所见到的卓尔特立的西山形象。
C.乙文以苏子答客展开,表现作者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D.乙文中有不少四、六字句,句式整散结合,注意押韵,体现了文赋的特点。
【小题4】请将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