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6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C.则胜负之,存亡之理数:次数
D.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赂者赂者丧洎牧谗诛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耻师焉
C.斯用兵效也蚓无爪牙
D.惜其用武不终也攀援登,箕踞而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06 02:50: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郁离子·术使》)
【小题1】解释加点字(4分)
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    ②公所树与( )
③相与俟狙公之寝( ) ④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
【小题2】下列加点字和“取其积”中“积”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B.公所树与
C.群狙皆畏苦之D.纠合骁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而为之役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必部分众狙于庭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故不为乡曲所称D.胁以白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3分)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百物   糜:使……熟烂
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  术:途径、原因
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子思①论
苏轼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议。此其不争为区区之论,以开是非之端,是以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夫子既没,诸子之欲为书以传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论立而争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扬雄,皆为相攻之说,其余不足数者纷纭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之徒,各持其私说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将惑之,而未知其所适从。奈何其弟子门人,又内自相攻而不决。千载之后,学者愈众,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欤?
昔三子之争,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恶。”而扬子又曰:“人之性,善恶混。”孟子既已据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恶。人之性有善恶而已,二子既已据之,是以扬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恶混也。为论不求其精,而务以为异于人,则纷纷之说,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尝言性也,盖亦尝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论也。孟子之所谓性善者,皆出于其师子思之书。子思之书,皆圣人之言笃论,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为言之名。举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论,昭昭乎自以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过者,莫不欲援弓射之。故夫二子之为异论者,皆孟子之过也。
若夫子思之论则不然,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是以天下无不可学,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此不亦孟子之所以为性善之论欤!子思论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论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无以异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异议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论,天下同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为论也。
注 ①子思:名孔伋,孔子嫡孙,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参。②夫子:指孔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之道,可而不可知由:照着去做
B.皆为相攻之说务:致力。
C.皆圣人之言笃论微:轻微。
D.天下同而莫或非焉是:认同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B.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C.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D.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夫子之道“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可见其对孔子推崇备至。
B.苏轼认为诸子为名,喜立新论,造成文坛争论混乱的局面,可见他对所谓异端思想持批判态度。
C.子思认为圣人的学说即使愚钝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践行的,而深奥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领会,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将子思、孟子两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论的结论,思路清晰,论述严密。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4分)
(2)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3分)
(3)汲汲乎惟恐其汩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