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英 雄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注】,则互相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
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虑变。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必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张良是也。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韩信是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
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高祖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数也。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取材于刘劭《人物志》)
【注】分数:指军队编制,人员配置。这里指区分配置。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别名:另外的名称
B.然后乃能各其所长也济:成就
C.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先登:先锋
D.然则英雄多少,能自胜之也数:关键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英”与“雄”要兼具的一组是( )(3分)
①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
②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
③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
④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
⑤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⑤D.②④⑤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B.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C.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英分少”,刘邦“英分多”。
D.本文正反说理,对比鲜明,用典型事例说明了英分和雄分的多少,是决定自身成败的关键的道理。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3分)
(2)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3分)
(3)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8 10:58: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章篇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誂撇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声誉。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河之清乎。

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 辞与理竟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

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希。

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声誉 延:扩展
B.慎勿心自任  师:以……为师
C.亦河之清乎  俟:等待
D.但务去去甚耳 泰:奢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泣谏之/涂有饿莩不知发B.实吾希/出则不知如往
C.当衔勒制之/但刘日薄西山D.贤往昔多矣/其制稍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推认为缺乏才思的人就不应勉强自己创作诗文,然而有不少无才之人却常常自认为自己的文章清新华美,甚至拿这些文章供他人欣赏,不免被世人耻笑。
B.第三段中席毗和刘逖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文学创作的意见,他们都赞成优秀作品应该内容形式兼备的主张。
C.颜氏主张文章要有俊逸之气,但不能任其肆意而行,也需有所节制,同时他认为作文应向古人学习,只是古文年代过于久远,文风略嫌简朴。
D.本文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独特的朴实风格,形成了一种“不雅不俗”的新文体,可见颜氏为改变当时浮夸文风作出的努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世 相 承 趋 末 弃 本 率 多 浮 艳 辞 与 理 竞 辞 胜 而 理 伏 事 与 才 争事 繁 而 才 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2)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肌,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是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

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选自吴敏树《说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B.乃一得     间:中间
C.更别塘求钓处 诣:到
D.问之常钓家,如是   率:大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余疑钓不善 动而掣
B.倚竿岸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
C.起立伺之   归妻子劳问
D.亦知其趣焉   置土石
【小题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②饵钩而下之。
③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一)
客问魏子曰:“或曰:‘子房弟死不葬,以求报韩。’击始皇博浪沙中,终辅汉灭秦,似矣。韩王成杀,郦生说汉立六国后,而子房之,何也?故以为子房忠韩者,非也。”
魏子曰:“噫,是乌足知子房哉!人有力能为人报父仇者,助之以灭其仇,其子父事之,岂得为非孝子哉?子房知韩必不能兴也,则报韩之仇而已矣。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汉既灭秦,而羽杀韩王,是子房之仇,昔在秦而今又在楚也。六国立则汉不兴,汉不兴则楚不灭,楚不灭则六国终灭于楚。夫立六国,损于汉,无益于韩。不立六国,则汉可兴,楚可灭,而韩之仇以报。故子房之心决矣。
“子房之说项梁立横阳君也,意固亦欲得韩之主而事之,然韩卒以灭。韩之为国与汉之为天下,子房辨之明矣。范增以沛公有天子气,劝羽急击之,非不忠于所事,而人或笑以为愚。且夫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也,天为民而立君,故能救生民于水火,则天以为子,而天下戴之以为父。子房欲遂其报韩之志,而得能定天下祸乱之君,故汉必不可以不辅。夫孟子,学孔子者也。孔子尊周,而孟子游说列国,拳拳于齐梁之君,教之以王。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周卒不能,而天下之生民,不可以不救。天生子房以为天下也,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为范增之所为乎?亦已过矣!”
(取材于魏禧《留侯论》)
【注】①横阳君:韩国公子成。
(二)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子房之沮:阻止
B.然韩卒以灭夷:平坦
C.拳拳于齐梁之君拳拳:弯曲
D.顾欲责子房以匹夫之谅:原谅
【小题2】对下列两句中“既”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击始皇博浪沙中 ②韩王成
A.①②中的“既”都是副词B.①中的“既”是副词,②中的“既”是连词
C.①②中的“既”都是连词D.①中的“既”是连词,②中的“既”是副词
【小题3】下列对文本一、二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禧的《留侯论》指出,张良是韩国人,却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做了刘邦的谋臣,毫无忠贞之心,更不要谈报韩国之恩、替韩国报仇的事情了。
B.魏禧写《留侯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说朋友选对所依靠的集团,抓住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改变历史。
C.魏禧所举孟子学孔子的事例,与张良为报韩国之仇而事二主相似,更加充分地证明张良事二主是时势所趋,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左右的。
D.苏轼的《留侯论》把项籍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忍”,正是张良时时提醒,才使得百战百胜、刚强勇武的项羽不断获得胜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天下之能报韩仇者,莫如汉。(2分)
②夫孟子岂不欲周之子孙王天下而朝诸侯?(3分)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小题6】请在方格里填写《鸿门宴》中相关的文句,然后在横线上填空。(5分)
①项伯得知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以后,连夜到刘邦的军营中想叫张良和自己一同离开,张良认为沛公有了危难,“□□□□,□□□□”,于是把消息告诉了刘邦,从而为扭转局势打下了伏笔。(2分)
②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从座次可以看出,张良的身份是最   的。(3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伐燕,取其财而俘其民,王朝而受俘,喜见于色,谓其大夫曰:“寡人之伐燕,不戮一人焉,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大夫皆顿首贺。
已而,燕人畔,王怒曰:“吾之于燕民尽心焉,一朝而畔,寡人德不足为欤?”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怪而问之,对曰:“臣邻之富叟疾,使巫祷于神,神告之曰:‘若能活物万,吾当为若请于帝,去尔疾,锡尔寿。’富叟曰:‘诺。’乃使人搜于山,罗于林,罾于泽,得羽毛鳞介之生者万,言于神而放之。罔罟所及,铩翅而灭足者,嘈嘈聒聒,蔽野揜①谷。明日而富叟死,其子往泣于巫曰:‘神亦有诳乎?’问之,以实对。巫笑曰:‘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今燕之君臣相为不道,而民无故也。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夫人饥则死,冻则死,不必皆以锋刃而后谓之杀之也。周诗曰:树怨以为德,君实有焉,而以尤燕民,非臣之所知也。”
(注释)①揜,yǎn,同“掩”,遮盖,遮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皆顿首贺   顿首:磕头
B.罾于泽 罾:渔网
C.已而,燕人畔  畔:叛逃
D.明日而富叟死  明日:第二天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B.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C.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D.君伐而取其财/迁其居/冤号之声訇殷/天地鬼神无所依归/帝怒/不可解矣而曰不戮一人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在朝堂满脸喜悦地接受俘虏,并认为自己在讨伐燕国时没有杀戮一人,是一个非常圣明仁德的君王。
B.淳于髡并不认为齐王是个仁德的君王,并大声嘲笑齐王,齐王因此非常生气,怪罪他并质问他。
C.在淳于髡讲的故事中,神告诉富翁说,如果他能救活万只生灵,神就会替他向天帝请求去除富翁的疾病,并赐予富翁长寿。
D.淳于髡用类比的方法来讲故事,旨在告诉齐王:你已对燕国的百姓造成了怨恨,反认为自己是有德的君王,甚至还怨恨燕国的百姓,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汤、武亦若是而已矣。
(2)有是哉?是女实自诳,非神诳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