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可上,望甚远,无土壤生嘉树美箭,益奇坚,其疏偃仰,类智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北而东   少:稍
B.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C.之可上     环:盘旋攀登
D.其疏偃仰    数:数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类智所施设也B.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古之学必有师  又怪不为之中州
C.环可上D.无土壤生嘉树美箭
故楚南少人而多石 益奇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小题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即景议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3分)
②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4分)
【小题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7-18 10:2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师说》)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也远矣  出:超过
B.则耻师焉,矣  惑:疑惑
C.或师焉,或焉  不:通“否”
D.士大夫之 族:一类
【小题2】与“师道不传也久矣”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惑不解B.彼童子
C.土大夫D.欲人无惑也难
【小题3】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而今安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虞山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板。有土坧 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

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删改)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小题1】下列文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B.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C.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D.遂从破龙涧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B.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文中的“辛丑”“壬子”,即为干支纪年法。
C.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文中的“余”便是其中之一,属于敬辞。
D.中国古代往往把一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一旬十日,文中“连旬”便指的连续多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一直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B.③④⑤
C.①⑤⑦D.④⑥⑧
【小题3】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选出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
【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孙以宁书
方苞
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厈,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承命为征君作传①,此吾文托记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活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迹也,三者详而征君之事隐也。
古之晰于文律者,所载之事,必与其人之规模相称。太史公传陆贾,其分奴婢、装资,琐琐者皆载焉。若萧、曹世家而条举其治绩,则文字虽增十倍,不可得而备矣。故尝见义于《留侯世家》,日:  “留侯所从容与上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此明示后世缀文之士PX虚实详略之权度也。宋元诸史,若市肆簿籍,使览者不能终篇,坐此义不讲耳。
征君叉侠,舍扬、左之事②,皆乡曲自好者所能勉也:其门墙广大,乃度时揣己,不敢如孔、孟之拒孺悲、夷之③,非得已也:至论学,则为书甚具。故并弗采著于传上,而虚言其大略。昔欧阳公作《尹师鲁墓志》,至以文自辩。而退之之志李元宾,至今有疑其太略者。夫元宾年不及三十,其德未成,业未著,而铭辞有曰:“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则外此尚安有可言者乎?
仆此传出,必有病其太略者,不知往昔群贤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今详者略,实者虚,而征君所蕴蓄转似可得之意言之外。他日载之家乘,迭于史官,慎毋以彼而易此。惟足下的然昭晰,无惑于群言,是征君之所赖也,于仆之文无加损焉。如别有欲商论者,则明以喻之。
(注)①征君;即孙奇逢。②杨、左之事:指孙奇逢营救杨涟、左光斗的事。③孺悲:鲁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夷之:墨家信徒,曾通过徐辟求见孟子,未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陆贾   传:为……作传。
B.不可得而矣   备:具备。
C.此义不讲耳   坐:因为。
D.必有其太略者   病:批评,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惑群言   月出东山之上
B.虚实详略之权度也   有尺寸之地
C.三者详征君之事隐也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退之志李元宾   句读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写人的文章,其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一定要与所写对象的行为规范、事业格局相称,并以此来确定文章中材料的详略。
B.作者认为,如果写人物传记有闻必录,如“市肆簿籍”一般,读者很难将一篇文章读完,人物的精神品格反而会被淹没,因此不如“详者略,实者虚”。
C.在作者看来,司马迁写《陆贾传》和《留侯世家》,在采择人物生平事迹材料方面,都是详略轻重处理得较好的范例。
D.作者在孙奇逢传记中,主张只选择孙奇逢参与过的“杨左之事”以及其师门盛况和论学成就逸三个方面的典型事迹来详写,其它事迹,为节省笔墨起见,—概不予记载。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体要盖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向仰者多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归震川尝自恨足迹不出里问,所见闻无奇节伟行可记。
(2)不知往昔群赀所述,惟务征实,故事愈详而义愈狭。